《归园田居》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8-16 12:28:17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

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

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是啊,*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但是*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有为满足私利争*,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 适当引导 检查预习

二、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 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已,无心致力于清明*。作者在奔波劳累的*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辞赋《归去来兮》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公布答案)适当补充

(二)诵读感知(5分钟)

活动二:

1.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

(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

3.齐读诗歌

(三)眉目传情(3分钟)

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归”,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情境复原(25分钟)

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1.从何而归?(2分钟)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 尘网、樊笼:喻*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生活的厌恶、悔恨。

误落尘网:足见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厌恶。

“三十年”实为“十三年”(29岁-41岁)实际夸大了数字,说明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除此之外,还能明显表达诗人这种厌恶情感的诗句有哪些?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池鱼”:喻自己。

它们均失去最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被束缚失去自由,暗示作者在*失去自由。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两个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在*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本性难变,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江河中,诗人要回到田园中。

2.为何而归?(8分钟)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韵:气质,本性。

为何要出仕?

明确:①养家糊口;②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而在*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这样看来,“少无适俗韵”也许是陶渊明归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最关键的原因。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的信息。(提示:点题的是哪句?)

“守拙归园田”,如何理解?

言外之意:不归园就不能守拙。“守拙”:守住愚拙,反对机巧圆滑,反对*生活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的不良影响而迷失本心。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前八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 思归(归隐田园)

教师范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八句。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每个句子所包含的情感。读前做朗读指导,注意语速、重音、节奏和情感。尤其是注意语速,让学生学会拖音朗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读诗要如出己口,如出己心。

3.归向何处?(13分钟)

明确:“守拙归园田” 归向园田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象有何特点?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让学生自由朗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对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赏析这几句诗,看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何来描绘的?

景语:

意象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

意境 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

(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田园生活

分析:(前四句为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正是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光景。这些描写看似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奇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显示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开阔、自由。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富丽,却有郁郁葱葱的榆树柳树的绿限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于堂前竞相斗艳,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前四句为近景,后四句为远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祥和的感觉,不受外界力量的干扰。从近景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逐渐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进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乡间的宁静、和平。在这里,诗人流露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充满了生活气息,请同学们根据作者写景的顺序和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用散文的笔法,加入适当的想象,注意描写的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也可结合陶其他的诗句。)

4.归去如何?(2分钟)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学生找出后齐读,思考作者归隐后心情如何?)

拓展阅读

1、《 其一》

其一》的每一句细细品味,确是浅语蕴深意,常字见真情,质而绮,癯而腴,淡而远。

1、了解陶渊明诗歌的特点;

2、品味《》中的景物描写,体会生活之美。

学重难点:

品味《》情趣和生活之美,通过品味之美去读懂诗人对于黑暗*和混浊社会的厌恶。

一、图片导入

(PPT展示QQ农场游戏画面、农家乐画面)

问:大家玩过这款游戏没有?

偷菜游戏是近年来风靡全国的一款网络游戏。游戏营造的童话式的风光,虚拟的种菜、除草、摘取、收获等劳作,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中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有的城市民在郊外土地种菜,还有的热衷于农家乐旅游等,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于生活的喜爱,虽然很多人身在都市,心在,但是我现在还没有听说过有谁完全抛下城市生活,彻彻底底地投身农村生活的。但是早在东晋时代,有一位诗人,却抛却*,实实在在地投身农村生活。这位诗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回生活之后写的一首诗《》。

(PPT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带,学生齐读

2、范读并正音,请个别同学朗读,师引导学生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3、文章大意疏解。

三、讨论鉴赏

”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生活。那么,他为何而?向何处?后如何?请同学们根据这三点,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分层次。

1、 为何而?

原因有二:

(1)本性爱。 (2)由于*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为独善其身。

思考1: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和“池鱼”,是陶渊明的自比,一再说明自己误入*,渴望自由,迫切回农村过着自在的生活。这两句是名句,请同学们划起来。所以诗人决定要“开荒南野际,守拙”, 要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安守本分地回家耕种

2、向何处?

小结:第一层之因:写作者的个性思想,表达了对*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思考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层,划出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了什么样的生活? 怎样描写的?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都是农村生活常见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画面。在这画面上,有近有远,有静有动,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这幅场景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句子,大家说是哪几句?提示学生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几句诗有视觉描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也有听觉描写(狗吠、鸡鸣),有感觉描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写空间顺序是从近景到远景(近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景有村庄、炊烟),描写手法有以声衬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板书)

思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虚室”指空房间,怎么理解呢?

明确:之后,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平静的生活。这一句是“之乐”的点睛之笔。

思考2:从陶诗中景物描写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诗人通过对农村平常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喜爱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关于陶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很精彩:

从这一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因为诗人写作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随意地摄取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引自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2、《·种豆南山下》阅读练习与答

(晋·陶渊明)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

1.这首诗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6.陶渊明曾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本诗中“ , ”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7.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8.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9.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二、

(1)卒章显志的诗句是:

(2)写诗人早出晚、欣慰自足的隐生活的名句是:

(3)陶渊明《》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

(4)陶渊明《》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5)“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隐“遁世”的?

(7)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带月荷锄”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三、

1、赏析陶渊明的《》并答题。

2、.这首诗可分 ,三层意思。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

4.这首诗流露了对 的感情。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7、 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诗人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

9、前四句为第一层,

10、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

11、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参***】

一、

1.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之乐。

2. 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 对生活的喜爱,享受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对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5.语言“自然、通俗”。

6.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7.D

8.“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9.“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二、

(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

(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

(5)说明了作者辞官,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6)表达了诗人宁可,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第二问示例: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7)这首诗描写诗人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8)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满足。

三、

1、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③ 表现作者晚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表现作者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2、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之乐_

3.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4. 生活的喜爱,享受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5.答:对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6.语言“自然、通俗”。

7.“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8.(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可以看出他干一整天。)

9、写劳动情形。

10、(诗人的途,紧承上句中的“”字。)即是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11、(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的愿望。)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写出了劳动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劳动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3、优秀学设计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习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习惯的养成。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法,耐心加以引导。

初一学生学古诗,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学内容和步骤

[说明]以下内容是按水平较高的学班的要求写的,水平一般的学班可据此作适当的调整,少提问,多诵读,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进行学,或增加默写练习。

陶渊明

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住。附带说一下,在*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可以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途,紧承上句中的字。)即是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其五)

点击查看更多《归园田居》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55285.html

热门阅读

  1. 有关山村的诗句
  2. 弟子规孝心得
  3. 谁先落地科学教学反思范文
  4. 有关秋天的唯美诗句大全
  5. 简单五句话美文
  6.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7.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8. C语言学习的心得体会
  9. 政教处主任述职报告
  10. 严格亲切的班主任作文250字
  11. 《听泉》教学设计
  12. 新时代女性的选择三八妇女节演讲稿
  13. 201年512国际护士节短信祝福语
  14.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15. 《在家里》教学设计模板
  16. 猪年对联精选
  17. 描写秋天的好句子
  18. 201年最经典高考祝福语
  19. 关于五月的天的诗集
  20.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优秀教案
  21. 租房合同范本的标准版
  22. 初中毕业典礼发言稿范文精选
  23. 一面教学设计案例
  24. 2019励志霸气语录
  25. 学年鉴定表班级鉴定范文
  26. 2016年除夕拜年祝福语
  27. 描写青花瓷的优美句子集锦
  28. 2016年猴年新年贺词
  29. 《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三首》古诗原文
  30. 《弟子规》亲仁读后感
  31. 思想操德名言大全
  32. 祝福朋友幸福的诗句
  33. 格林童话小红帽未删原版
  34. 小学同学聚会感言范文
  35. 分班后怎样调整家长会发言稿
  36.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范文
  37. 2018顶岗实习的总结报告
  38. 小学五年级关于父爱母爱的作文
  39. 小型直营超市管理合同模板
  40. 加工合同样式模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