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亲仁读后感
《弟子规》亲仁篇教导我们,同样的人,品格优良是不一样的,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亲仁”,亲是亲近、学习的意思,亲近那些有道德、有学问、有人生境界、有情操的人,这是讲择师。一个人的学问要有成就,有两个先决要素:一个是好老师,一个是好同学。好老师帮我们指路,把很重要的教诲告诉我们,使我们的人生少走很多弯路;好同学能够彼此互相提携、互相提醒。只有这样,我们一生才能够得到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业乃至敬德修业成就圣贤的人品。
我们时时亲近仁德之人,就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每天接触的都是善人,我们无形当中德行都会提升。但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假如每天身旁都是狐群狗*,自己的言语、行为就会变得愈来愈粗俗、低级、*。“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学习的道路上,必须要有良师益友的提携。只有亲近仁德之人才能增长我们的智慧,人生有智慧才会下对抉择,人生才会愈走愈轻松,假如没有做对抉择,那人生会愈走愈沉重,所以“亲仁”非常重要。中国古人说:“天地君亲师。”这是因为人伦大道,必靠师而传承,无师则人道衰,故师的作用等同于天地。友以辅仁,亲近良师益友,才能学有所成。人应当有博爱之心,爱一切人,但首先是亲近有仁德之人。它告诫我们,人的内在一定要有道德作为基础,用圣贤人的这些智慧,来巩固我们内在的道德思想及修养,以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使自己在种种诱惑面前能把持住而不受干扰。如果没有得到这些熏习的话,在当今社会,一不小心把持不住,就有可能陷进去而自己都不晓得。尤其是沾染上赌博、色情等一些不良的习气,可以让你一辈子堕落下去,危害相当之大。所以,我们不可一日远离良师益友,不可一日不读圣贤书。
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跟着潮流走的俗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
所以,《弟子规》在“亲仁”部分,首先讲“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大家都是人,但是人和人之间差距太大了。圣人毕竟很少,但是我们还应该努力处处韬光养晦,处处给人家余地,虽然不可以变成圣人,但至少可以变成一个时时能替别人设想的人。时时刻刻,记住圣贤的教诲,不可以松懈,那么我们的人生才会向更园满的境界发展。当我们不亲近那些仁者,那么身边就会多一些小人,那么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由平静变得浮躁。
什么样的人才是有仁德的人呢?
第一,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有博爱的情怀。仁者爱人也,首先要有爱心。 第二,这个人应该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依照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来要求和约束自己。克己复礼,你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个人的想法,根本不管社会的秩序和道德,这是不行的。
第三,应该具备崇高的境界和道德修养。
第四,应该智、勇、言兼备,并且遵循中庸之道。智,你要有智慧,要有知识。勇,你要有勇气,要有担当,要有责任感。言,你要会表述,会表达,按照圣人之言来表述,来弘扬这种仁义的思想,来推广这种仁义的道德,必须智、勇、言兼备。这样还不够,同时你还要奉行中庸之道中的和谐、平稳、雍容这样一种境界,不能走极端。
作者:李毓秀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译文
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跟著潮流走的俗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
如果是有仁德的人,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又不讨好他人。
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是再好不过了,这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跟著减少。
如果不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不肖的小人会趁虚而入,带给我们不好的影响,往往坏很多事。
拓展阅读
1、弟子规读后感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物悭。这句话是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它的意思是: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及时还给别人,这样别人才会再借给你东西。
明朝的宋濂就是这样的。宋濂从小就喜欢读书,家里很穷,买不起书。他就问别人借,很多富人都不愿把书借给别人。有一年冬天,宋濂借到了一个富人家的书,约好十天内归还。他一到家就开始抄,可天气寒冷,手指都伸不开,墨汁也快结冰了,宋濂还是埋头抄写,终于在第十天晚上抄完了,外面下着大雪,他一头扎进风雪中去还书,富人感动了,同意宋濂随时借他家的书。
读完这个故事,我也被宋濂的精神感动了,要完整地抄一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太难了,想想自己,老师每天留的作业有时都写不好。还有宋濂诚实守信的品质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以后,我一定向宋濂学习,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帮忙我养成良好习惯的“老师”。
它告诉我要尊敬父母、长辈,友爱兄弟姊妹,养成良好习惯……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是《弟子规》中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做事不好急急忙忙,正因忙中容易出错;不好畏苦怕难,也不能够随便应付了事。这句话还帮忙我改掉了一个缺点呢!过去每次练琴,一开始我还比较有耐心,按照指法一遍一遍地练习。但是一首曲子弹了5遍以上,我就有些不耐烦了,甚至用双手使劲敲打键盘。还有时曲子弹得熟练了,我就沾沾自喜,加快演奏的速度,结果越练错误反而越多。每当这时,妈妈总在旁边提醒我:事勿忙,忙多错。这时,我便会静下心来,克服浮躁情绪,稍微放慢速度去弹,这样演奏的准确性就提高了很多。此刻练琴,一遇到难的曲目,我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你看《弟子规》多么管用啊!《弟子规》真是一本引导我改掉缺点,养成优良习惯的好老师啊!
3、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清代李毓秀所著,李毓秀性情平和豁达,品德高尚,他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弟子规》,《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人,提高我们自己的品德,熟读《弟子规》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弟子规》里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告诉我们,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我记起了一件事,我跟好朋友子瑜吹牛说自己做的蛋糕很好吃,她很羡慕,说要尝尝我做的蛋糕,我信誓旦旦答应她一定做给她吃,事实上我并不会做,所以她第一次来我家的时候我骗她说食材没有准备好,第二次又骗她说肚子疼。妈妈知道了拿出《弟子规》跟我说:“什么叫‘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你都学到哪去了?”我听了觉得很惭愧,跟子瑜承认自己并不会做蛋糕,自己是吹牛骗她的`并向她道歉,她原谅了我。周末我们一起去超市*食材,一起上网查询如何做蛋糕,然后两人一起做了蛋糕,虽然第一次做出来的蛋糕味道不是很好,但我们还是很开心。
有一次表姐因为姑妈乱动她的东西,她生气地对姑妈大吼大骂,其实姑妈只是看见她房间乱了帮她整理了,姑妈跟她解释了她还是很生气地骂姑妈,我在旁边听见了,就对表姐说: “ 表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弟子规》里的句子你还记得吗,这可是你小学时候学过的哦,你现在都是大学生了,不能比我还差哦。”表姐听了我的话,脸红了,她静静地坐了一会,站起来小姑妈说:“妈妈我错了,我不该对你大吼大叫,我比我妹还不如,我以为一定会改的,不会再乱*了。”你看,学好《弟子规》,还可以劝架呢。当然,我自己也要做到尊敬父母,关心爱护父母,做错了事,父母批评时就要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让自己父母生气、伤心。
我很喜欢《弟子规》这本书,它让我感受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教育我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和热爱祖国,教会了我们很多中华传统美德,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本国学经典,这是我们的财富。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17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