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塞下曲》古诗鉴赏
李白的《塞下曲(其五)》全诗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呢?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塞虏”,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当时的北方诸胡,有的还是原始部落,有的则转向世袭王权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他们对唐王朝的物质文明常怀觊觎之心,故边境屡遭蹂躏,边塞战争大都起因于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天兵”,天朝的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击胡虏。通过措词的褒贬色彩,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颔联两句,与首联“天兵”照应。“虎竹”,兵符,分铜虎符与竹使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将军分虎竹”,是指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士卧龙沙”,指军队已抵达塞外战场。“龙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这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清人吴汝纶说这两句“有气骨有采泽,是太白才华过人处”(《唐宋诗举要》),是深中肯綮的。
颈联两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胡霜”与首联的“秋”相照应。“边月”、“胡霜”,均为静物。皎洁的月色,银白的寒霜,笼罩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胧苍凉的气氛。而“弓影”飘移,“剑花”闪烁,则包含着战士的行动。用“随”和“拂”这样两个锤炼而得的动词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使静物和人物的动态融为一体,显得生机勃勃。这就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诚如沈德潜所说:“只弓如月,剑如霜耳,笔端点染,遂成奇彩。”(《唐诗别裁》)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同。诗人巧妙地利用它们的某种共性,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谐,使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愉快。因此邢昉说:“以太白之才咏关塞,而悠悠闲淡如此,诗所以贵淘炼也。”(《唐风定》)
在尾联中以诗中主人公的口气抒发了“天兵”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把全诗推向了**。“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是征人向少妇劝慰:未获全胜,玉门关还不能入,请亲人耐心等待,不必长吁短叹。大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据《后汉书》,班超上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艺苑雌黄》云:“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于用典,大率类此。结局不落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而造成余音袅袅余韵无穷之感。这别具一格的结尾,使贯串全诗的壮美情怀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升华。
拓展阅读
1、《唐诗·王昌龄·塞下曲》诗词原文 题解 赏析 配图
在这首诗里王昌龄对保家卫国的健儿通过一场战斗进行赞扬,同时也流露出对无谓战争、*大肆杀伐的异议。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①。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②。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③。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④。
注释
①饮:使饮,使动用法。 ②平沙:广漠单调的沙野。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长城西头起点。 ③长城战:指开元二年(714)唐将薛讷在临洮一带大败吐蕃,杀获数万,洮水为此不流。 ④黄尘句:意为此地从古至今一直是黄沙弥漫。足,充满。蓬蒿:野草。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写出征。将士们在秋风凉水边风餐露宿;涉水而过,秋水奇凉,再加上秋风一吹,更显水寒风凉,疼如刀割。足见战争条件之艰苦。
“平沙日未没,黯暗见临洮”则写了一场战争,夕阳西下,但未沉落。夕阳的余光照着风吹起的尘沙,尘沙中夹杂着大战中带血尘土,这一切笼在临洮城头,显得古城朦胧黯淡。这是写战后的战场,可见有一场生死搏杀发生。而诗人并不点明。
从“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句可知以上惨烈之景是写发生在昔日的一场生死战斗,并写出今日将士的高昂的意气,诗人赞美了战士们的慷慨悲歌的士气。
接下来诗人又写所见景色:黄尘弥漫,充塞天宇,新尸骨、旧遗骸遍地杂陈,散乱在杂草丛中。“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一次战事:唐将薛讷、王唆带领兵马,“饮马北方河边,转战北方疆场”,付出艰辛战斗,在黄沙中出生入死,攻下了临洮。凯旋的将士们都意气风发,充荡胜利的喜悦。但是这场战斗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诗人由此展开联想,推想自古及今黄尘堆里,蓬蒿丛中,将有多少战死者的白骨。
但诗人并未指出自己写的是哪场战争,但诗意很明白:将士们可歌可泣,然而这场战争结果是将军*,无视战士血肉,大肆攻掠,因此令人感到心寒了。
2、越中览古诗词对比赏析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 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
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苏台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全诗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3、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古诗赏析与原文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白行简《三梦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元和四年,居易的好友元稹为*御使,出使今四川等地,留在京都的居易与另一友人李建(即李十一)同游曲江,当夜在李建的住处畅饮。酒过数巡,居易突然停盏,沉吟片刻道:“微之该到梁州了吧!”于是他起身提起笔来,在屋壁上写下了这首诗。十多天以后,居易收到了元稹的信,中附有一诗,诗云:“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里游。驿使唤人排马去,忽惊身在古梁州。”核对日期,竟与居易题诗日月相同。
前人对此作十分推崇,明人称赞这首诗的构思和语言“一味天真”(《唐诗训解》)。所谓“语尚天真,然浅而不俚,方是妙境。”(《唐诗解》)这就是说,这首诗妙就妙在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和不作修饰的记录。把诗人与元稹的真挚交谊,临觞怀远的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写出了一种不愿明言的思念。诗的开头,作者顾而言他,尽力描绘饮酒时的狂态和醉态,又是折花,又是游戏,似乎无忧无虑;第三句的转折,故意造成一种突兀,诗人抛开了饮酒的欢愉,插进了他对朋友行程计算。转折之间,进行了大幅度的跳越,也许是杯觞交错之中的某个场面勾起了诗人的回忆,使他想到了长途跋涉而不能与自己同乐的老朋友;也许是诗人有一种特殊的感应,远在千里之外的元稹安抵梁州的信息打断了他的兴致。末两句包含着无穷的意蕴,说明旅途中朋友的一切都在诗人的关切之中。也说明与他人对酌的欢畅丝毫不能消退元稹离去的缺憾。通过作者正常生活被对老友的思念所打乱,衬托出两人的友情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七绝的结尾贵含蓄,咏离别之作也是如此。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昌龄的“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但在以诗句反衬作者自我情态上,白氏则更胜一筹。“忽忆”二句,将诗人那种似醉似醒的模样勾勒得极为如神。
4、李白诗《远别离》原文 注释 译文 翻译 鉴赏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言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李白的《远别离》是一篇重要作品,也是一篇难解的作品。要探索这首诗的思想和艺术,以求得准确的解释,必须首先来看看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当时,曾经励精图治的唐玄宗,已经变成了一个骄奢淫逸的昏君。朝廷上奸佞当道,小人得势。在唐玄宗的纵容下,安禄山从一个小小的蕃将,以故意制造边境纠纷获得的所谓“军功”而成为一个骄横跋扈的“大人物”。他一人兼任了幽州、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兵力几乎是全国的一半。他的势力愈大,野心也愈大,竟然企图夺取国家**。在边塞战争掩护下,连年招兵买马,积草屯粮,积极为发动叛乱作准备。但在当时,一般人还不知道内幕,因此到幽州去的人很多,竟成了一股风。大家还以为这是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当时,李白五十一岁,正在故人元丹丘隐居的南阳石门山中作客。他自从天宝三年被排挤出朝廷以来,那“济苍生,安社稷”的一腔热忱并没有冷却,在当时风气的影响下,想弃文就武到边塞上去闯荡一番,为国家建立一些功勋,于是他便写了一首诗寄给在幽州节度使幕府中当判官的友人何昌浩,表示了他的心意。何昌浩很快就给他复了信,并邀他前去塞上。李白便怀着忠君爱国的热忱,抱着建功立业的幻想开始了幽州之行。天宝十一年十月,李白到了幽州。不久,他就发现了事情的真相,不但北方边塞上的战争是穷兵黩武,而且安禄山果然有图谋不轨之心。他本想把他亲眼看到的真相向朝廷反映,但安禄山深得唐玄宗宠信,凡是反映真相的,不但毫无尺寸之功,反有杀身之祸。李白忧心如焚,一筹莫展,只有到燕昭王黄金台的遗址上,借凭吊古迹一洒忧国忧民之泪。次年早春,李白就赶快离开了幽州,回到河南,秋又南游宣城。在临行之前却又徘徊留恋,感慨万端;在李白这一时期所写的许多诗里都充满了这种思想感情。《远别离》就是这一时期这一类诗中最出色的一首。
李白“诗宗风**”,特别是“**”(即楚辞)给李白的影响极大。李白的许多作品都可以在楚辞中找到它们的渊源。《远别离》渊源于楚辞的“远游”。“远游”不仅是楚辞中的一篇,而且是《离**》、《九章》和《九辩》等篇中反复出现的片断。在这些篇章和片断中,屈原和宋玉为了抒发他们“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愤,曾多次表示要去国离乡,远走高飞,但在临行之际,却又“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充满了离愁别恨。所谓“远游”,包含的就是这种去留两难的矛盾复杂的心情和无可奈何的悲哀。李白此时的遭遇很像屈原,虽然忠心耿耿,却得不到信任,又很像宋玉,虽然立身高洁,却被人毁谤,忧心烦乱,悲愤莫名,而又无可奈何。李白此时也正像屈原和宋玉,将要去国离乡,远走高飞,而对唐王朝和唐玄宗充满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因此,李白便学习屈、宋辞赋中的“远游”而写他自己的“远游”。但是李白学习楚辞不是简单地摹仿,而是兼采百家,自铸伟辞。他既从楚辞中继承了“远游”之意,又从古代神话中借得湘妃的形象,还从古乐府取来“远别离”这个题目,其间又引入野史,杂以议论。经过这一番揉合和变化,这首诗就显得惝恍迷离,不易捉摸了,但只要掌握了李白幽州之行归来的思想感情,只要掌握了此诗渊源于楚辞“远离”之意,篇中其他具体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诗的开头写道:“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皇、英”,指娥皇、女英,她们是尧的女儿,舜的妃子。传说舜晚年到南方出征,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来到洞庭湖南边的潇水和湘水之间,每天望着苍梧方向痛哭。她们把眼泪洒在江边的竹子上,从此以后那一带的竹子就出现了泪痕一样的斑点。二妃在流尽了眼泪以后,也跳进湘水*;死后成了湘水之神,称为湘妃。《远别离》这首诗以湘妃故事起兴,并且始终用这一神话穿插其间。这是诗人有意为他这首具有强烈*内容的抒情诗布置的云雾。其所以如此,一则是出于*上的考虑,天宝年间,朝廷屡兴大狱,迫害忠良,李白不得不提防权奸和酷吏的毒手,因此托言古人古事,二则是出于艺术上的考虑: 诗歌艺术最忌于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借用古代神话一遮一掩,便使此诗宛如云中之龙,时现时隐,时近时远,变化多姿,波澜起伏,这样就更耐人寻味。紧接着是:“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这是借用海水之深形容洞庭湖水之深,又借用洞庭湖水之深形容“此离”之苦。“此离”,表面上是指舜与二妃生死之别,实际上是指李白此次南游。李白此次南游,心情之所以特别痛苦,是因为预感到唐王朝大势已去,今生今世再也不能回到朝廷上去了,“济苍生,安社稷”的宏愿也就无从实现了。好像湘妃和舜,从此一别,再也没有见面的日子了。以上是写“此离”之情。以下是写“此离”之景:“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太阳黯淡无光,天空阴云密布,猩猩在烟雾弥漫中啼哭,鬼怪在风雨交加中长啸——这一派阴暗恐怖的景象,正是安史之乱前几年唐王朝*昏暗危机严重的象征。写到这里,诗人情不自禁,脱口而出:“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此二句恐前人传抄有误。无论从语意来说,还是从音韵来说,都可能是:“窃恐皇穹不照余之忠诚,我言之将何补?”意思是说,安禄山肯定要发动叛乱,整个国家即将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老天爷(实指唐玄宗)却不知道我的赤胆忠心,我即使冒死上书,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好像神龙忽然露了一下头,但它马上又隐入云雾之中:“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此处又是托古喻今。古人认为,雷是兵革之象,“凭凭”是盛大的样子,“雷凭凭兮欲吼怒”,这是暗喻唐王朝即将有巨大的战乱发生。“尧舜当之亦禅禹”,表面意思是说,即使是尧、舜之君,遇到这种局面也只好将天下拱手送人了。实际意思是说,一旦大祸临头,唐玄宗也只有下台了。突然,云开雾破处神龙又露出它的一麟半爪:“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两句中的“臣”字,含义各不相同:“君失臣兮”之“臣”,指贤臣;“权归臣兮”之“臣”,指奸臣。两句的意思是当国君的失去了贤臣,即使是神龙也会变成凡鱼,那就难逃网罟之灾;当国家大权落到奸臣手中,即使是老鼠也会变成老虎,那就会成为难除的祸患。上句指唐玄宗迫害忠良,失去了贤臣的辅佐必将自取灭亡;下句是指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窃取权柄,必将祸国殃民。接着,又是一片浓云密雾盖了过来:“或言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或言”,指野史记载。“九疑”,山名,有九峰,在苍梧之野。“重瞳”指舜,传说舜重瞳,其墓在九疑山中。有人说,尧年老德衰,被舜囚禁起来,使他和儿子丹朱不能见面,只好把天下让给舜。舜死后,谁也不知道他的坟墓究竟在哪里,言外之意,舜也是死得不明不白。“或言”数句是用野史传说,表示正史所谓尧舜禅让之事是不可信的,即使是古之圣君,他们之间也可能有权位之争,暗指唐王朝父子兄弟君臣上下之间,也难免发生诸如此类的事情。一旦祸起萧墙,哪怕你大唐天子,也可能成为阶下囚,也可能死无葬身之地。写到这里,诗人不禁悲从中来,痛哭失声,于是他便借用湘妃的形象来描写他此时的情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学习楚辞用男女之情托喻君国之思,在李白全集中是屡见不鲜的。他时而把自己比作旷男,时而又把自己比作怨女,用旷男怨女缠绵悱恻的情思来表现他强烈的忠君爱国之热忱。此处的“帝子”,表面上是指湘妃,实际上是指他自己。李白在即将远游之际,感到自己的一生理想终成泡影,好像古代传说中的湘妃一样,望穿秋水,不见伊人。诗的最后两句是:“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只有苍梧山倒了,湘水绝了,湘妃洒在竹子上的泪痕才会消失。换言之,苍梧山不倒,湘水不绝,竹上的泪痕也不会消失。意思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此恨,既是指湘妃的悲剧,也是指李白的悲剧,更是指古代一切有志之士报国无路的悲剧。
总的来说,《远别离》是李白感到唐王朝*昏暗,危机四伏,虽然忧心如焚,可是无能为力而作。他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有远走高飞,以避祸乱。但在临行之际,却又感慨万端,既对国家命运无限忧虑,又对自己理想落空而抱恨无穷。此情此景,难以直言,因此师承楚辞“远游”之意言志抒怀,又借用古代神话湘妃的故事托古喻今。这是伟大诗人理想破灭的悲歌,也是李白唱给即将大乱的唐王朝的一首挽歌。“远别离”本是古乐府的题目之一。古乐府《远别离》,或《长别离》,或《生别离》,……都无非是写别离。在这个题目之下,表现如此重大的内容,含有如此深远的意义,而又具有如此高度的艺术魅力,只有李白这首诗,故宜其为千古不朽之作。
5、李德裕《长安秋夜》古诗赏析与原文
内官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
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
李德裕是唐代名臣,居官期间,多所建树。唐武宗李炎在位时,他连任宰执六年,朝政有所改善,还讨平了擅袭泽潞节度的刘稹,强藩震慑,一时有复兴气象。可惜武宗死后,被谪南荒,卒于崖州。
这首诗可能是武宗会昌年间德裕居相位时所作。诗中显示了一位*时代勤政大臣雍容谦慎的气度,间接反映了多事之秋京都的*气氛:平静中隐藏着紧张和不安。
诗写入朝夜归的情景。按例,朝会在每日平明,百官皆须待漏趋赴,不必传召。此诗中的“问戎机”、“夜始归”,却非一般早朝,而是特旨召问:与皇帝密议军国大事。这字里行间,隐隐透露出表面和平的环境中,潜藏着危机,而且十分紧急。《礼记·曲礼上》:“史载笔,士载言。”后称史官记事谓之载笔。这里诗人以非常身份与皇帝密议戎机,却以“载笔”二字轻轻叙过,既表现他尊美皇上的忠心,也反映了诗人居高位而不自伐的谦逊态度,确有*家的风度。
应对出宫,已经入夜。繁华的京城,不论承平与否,华灯初上,总是热闹非常的。可现在已是万籁俱寂,可以想见夜已深沉,由此也可以想见诗人居官的辛苦。这时冷霜飞降,点点落上朝衣,已经有点不禁其寒。而千门万户的人们应该早已进入黑甜乡,做着温馨的梦了。可是诗人没有怨尤,没有自负,却仅仅在诗里客观记下夜归所感,几乎见不到一点情感的涟漪。不过细细品味,从“千门万户”、“点朝衣”等字面上,却也可以体会出诗人以国家、人民的安危为己任的宽大胸怀和勤慎之情。
诗写得切实无华,不矜才使气,一如其人。末二句写京城夜景,不假雕饰,却逼真如画。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62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