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塞下曲》古诗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9-13 12:19:55

李白《塞下曲》古诗鉴赏

李白的《塞下曲(其五)》全诗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呢?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塞虏”,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当时的北方诸胡,有的还是原始部落,有的则转向世袭王权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他们对唐王朝的物质文明常怀觊觎之心,故边境屡遭蹂躏,边塞战争大都起因于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天兵”,天朝的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击胡虏。通过措词的褒贬色彩,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颔联两句,与首联“天兵”照应。“虎竹”,兵符,分铜虎符与竹使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将军分虎竹”,是指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士卧龙沙”,指军队已抵达塞外战场。“龙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这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清人吴汝纶说这两句“有气骨有采泽,是太白才华过人处”(《唐宋诗举要》),是深中肯綮的。

颈联两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胡霜”与首联的“秋”相照应。“边月”、“胡霜”,均为静物。皎洁的月色,银白的寒霜,笼罩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胧苍凉的气氛。而“弓影”飘移,“剑花”闪烁,则包含着战士的行动。用“随”和“拂”这样两个锤炼而得的动词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使静物和人物的动态融为一体,显得生机勃勃。这就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诚如沈德潜所说:“只弓如月,剑如霜耳,笔端点染,遂成奇彩。”(《唐诗别裁》)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同。诗人巧妙地利用它们的某种共性,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谐,使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愉快。因此邢昉说:“以太白之才咏关塞,而悠悠闲淡如此,诗所以贵淘炼也。”(《唐风定》)

在尾联中以诗中主人公的口气抒发了“天兵”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把全诗推向了**。“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是征人向少妇劝慰:未获全胜,玉门关还不能入,请亲人耐心等待,不必长吁短叹。大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据《后汉书》,班超上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艺苑雌黄》云:“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于用典,大率类此。结局不落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而造成余音袅袅余韵无穷之感。这别具一格的结尾,使贯串全诗的壮美情怀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升华。

拓展阅读

1、《唐·王昌龄·词原文 题解 析 配图

在这首里王昌龄对保家卫国的健儿通过一场战斗进行赞扬,同时也流露出对无谓战争、*大肆杀伐的异议。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骨乱蓬蒿

注释

①饮:使饮,使动用法。 ②平沙:广漠单调的沙野。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长城西头起点。 ③长城战:指开元二年(714)唐将薛讷在临洮一带大败吐蕃,杀获数万,洮水为此不流。 ④黄尘句:意为此地从至今一直是黄沙弥漫。足,充满。蓬蒿:野草。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写出征。将士们在秋风凉水边风餐露宿;涉水而过,秋水奇凉,再加上秋风一吹,更显水寒风凉,疼如刀割。足见战争条件之艰苦。

“平沙日未没,黯暗见临洮”则写了一场战争,夕阳西,但未沉落。夕阳的余光照着风吹起的尘沙,尘沙中夹杂着大战中带血尘土,这一切笼在临洮城头,显得城朦胧黯淡。这是写战后的战场,可见有一场生死搏杀发生。而人并不点明。

从“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句可知以上惨烈之景是写发生在昔日的一场生死战斗,并写出今日将士的高昂的意气,人赞美了战士们的慷慨悲歌的士气。

人又写所见景色:黄尘弥漫,充天宇,新尸骨、旧遗骸遍地杂陈,散乱在杂草丛中。“黄尘足今骨乱蓬蒿”,寄寓了人深沉的感慨。

在这首人写了一次战事:唐将薛讷、王唆带领兵马,“饮马北方河边,转战北方疆场”,付出艰辛战斗,在黄沙中出生入死,攻了临洮。凯旋的将士们都意气风发,充荡胜利的喜悦。但是这场战斗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人由此展开联想,推想自及今黄尘堆里,蓬蒿丛中,将有多少战死者的骨。

人并未指出自己写的是哪场战争,但意很明:将士们可歌可泣,然而这场战争结果是将军*,无视战士血肉,大肆攻掠,因此令人感到心寒了。

2、越中览词对比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答案要点:《越中览》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人内心的感受。

②这两首抒发了人怎样的感慨?(2分)

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越中览》是唐代伟大的怀之作。此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全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苏台览》是唐代伟大的作品。此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全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3、居易《同十一醉忆元九》析与原文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行简《三梦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元和四年,居易的好友元稹为*御使,出使今四川等地,留在京都的居易与另一友人建(即十一)同游江,当夜在建的住处畅饮。酒过数巡,居易突然停盏,沉吟片刻道:“微之该到梁州了吧!”于是他起身提起笔来,在屋壁上写了这首。十多天以后,居易收到了元稹的信,中附有一云:“梦君兄弟江头,也向慈恩院里游。驿使唤人排马去,忽惊身在梁州。”核对日期,竟与居易题日月相同。

前人对此作十分推崇,明人称赞这首的构思和语言“一味天真”(《唐训解》)。所谓“语尚天真,然浅而不俚,方是妙境。”(《唐解》)这就是说,这首妙就妙在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和不作修饰的记录。把人与元稹的真挚交谊,临觞怀远的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写出了一种不愿明言的思念。的开头,作者顾而言他,尽力描绘饮酒时的狂态和醉态,又是折花,又是游戏,似乎无忧无虑;第三句的转折,故意造成一种突兀,人抛开了饮酒的欢愉,插进了他对朋友行程计算。转折之间,进行了大幅度的跳越,也许是杯觞交错之中的某个场面勾起了人的回忆,使他想到了长途跋涉而不能与自己同乐的老朋友;也许是人有一种特殊的感应,远在千里之外的元稹安抵梁州的信息打断了他的兴致。末两句包含着无穷的意蕴,说明旅途中朋友的一切都在人的关切之中。也说明与他人对酌的欢畅丝毫不能消退元稹离去的缺憾。通过作者正常生活被对老友的思念所打乱,衬托出两人的友情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七绝的结尾贵含蓄,咏离别之作也是如此。如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昌龄的“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但在以句反衬作者自我情态上,氏则更胜一筹。“忽忆”二句,将人那种似醉似醒的模样勾勒得极为如神。

4、《远别离》原文 注释 译文 翻译

远别离,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言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的《远别离》是一篇重要作品,也是一篇难解的作品。要探索这首的思想和艺术,以求得准确的解释,必须首先来看看它是在什么情况写的。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当时,曾经励精图治的唐玄宗,已经变成了一个骄奢淫逸的昏君。朝廷上奸佞当道,小人得势。在唐玄宗的纵容,安禄山从一个小小的蕃将,以故意制造边境纠纷获得的所谓“军功”而成为一个骄横跋扈的“大人物”。他一人兼任了幽州、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兵力几乎是全国的一半。他的势力愈大,野心也愈大,竟然企图夺取国家**。在边战争掩护,连年招兵买马,积草屯粮,积极为发动叛乱作准备。但在当时,一般人还不知道内幕,因此到幽州去的人很多,竟成了一股风。大家还以为这是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当时,五十一岁,正在故人元丹丘隐居的南阳石门山中作客。他自从天宝三年被排挤出朝廷以来,那“济苍生,安社稷”的一腔热忱并没有冷却,在当时风气的影响,想弃文就武到边上去闯荡一番,为国家建立一些功勋,于是他便写了一首寄给在幽州节度使幕府中当判官的友人何昌浩,表示了他的心意。何昌浩很快就给他复了信,并邀他前去上。便怀着忠君爱国的热忱,抱着建功立业的幻想开始了幽州之行。天宝十一年十月,到了幽州。不久,他就发现了事情的真相,不但北方边上的战争是穷兵黩武,而且安禄山果然有图谋不轨之心。他本想把他亲眼看到的真相向朝廷反映,但安禄山深得唐玄宗宠信,凡是反映真相的,不但毫无尺寸之功,反有杀身之祸。忧心如焚,一筹莫展,只有到燕昭王黄金台的遗址上,借凭吊迹一洒忧国忧民之泪。次年早春,就赶快离开了幽州,回到河南,秋又南游宣城。在临行之前却又徘徊留恋,感慨万端;在这一时期所写的许多里都充满了这种思想感情。《远别离》就是这一时期这一类中最出色的一首。

宗风**”,特别是“**”(即楚辞)给的影响极大。的许多作品都可以在楚辞中找到它们的渊源。《远别离》渊源于楚辞的“远游”。“远游”不仅是楚辞中的一篇,而且是《离**》、《九章》和《九辩》等篇中反复出现的片断。在这些篇章和片断中,屈原和宋玉为了抒发他们“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愤,曾多次表示要去国离乡,远走高飞,但在临行之际,却又“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充满了离愁别恨。所谓“远游”,包含的就是这种去留两难的矛盾复杂的心情和无可奈何的悲哀。此时的遭遇很像屈原,虽然忠心耿耿,却得不到信任,又很像宋玉,虽然立身高洁,却被人毁谤,忧心烦乱,悲愤莫名,而又无可奈何。此时也正像屈原和宋玉,将要去国离乡,远走高飞,而对唐王朝和唐玄宗充满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因此,便学习屈、宋辞赋中的“远游”而写他自己的“远游”。但是学习楚辞不是简单地摹仿,而是兼采百家,自铸伟辞。他既从楚辞中继承了“远游”之意,又从代神话中借得湘妃的形象,还从乐府取来“远别离”这个题目,其间又引入野史,杂以议论。经过这一番揉合和变化,这首就显得惝恍迷离,不易捉摸了,但只要掌握了幽州之行归来的思想感情,只要掌握了此渊源于楚辞“远离”之意,篇中其他具体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的开头写道:“远别离,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皇、英”,指娥皇、女英,她们是尧的女儿,舜的妃子。传说舜晚年到南方出征,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来到洞庭湖南边的潇水和湘水之间,每天望着苍梧方向痛哭。她们把眼泪洒在江边的竹子上,从此以后那一带的竹子就出现了泪痕一样的斑点。二妃在流尽了眼泪以后,也跳进湘水*;死后成了湘水之神,称为湘妃。《远别离》这首以湘妃故事起兴,并且始终用这一神话穿插其间。这是人有意为他这首具有强烈*内容的抒情布置的云雾。其所以如此,一则是出于*上的考虑,天宝年间,朝廷屡兴大狱,迫害忠良,不得不提防权奸和酷吏的毒手,因此托言事,二则是出于艺术上的考虑: 歌艺术最忌于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借用代神话一遮一掩,便使此宛如云中之龙,时现时隐,时近时远,变化多姿,波澜起伏,这样就更耐人寻味。紧接着是:“海水直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这是借用海水之深形容洞庭湖水之深,又借用洞庭湖水之深形容“此离”之苦。“此离”,表面上是指舜与二妃生死之别,实际上是指此次南游。此次南游,心情之所以特别痛苦,是因为预感到唐王朝大势已去,今生今世再也不能回到朝廷上去了,“济苍生,安社稷”的宏愿也就无从实现了。好像湘妃和舜,从此一别,再也没有见面的日子了。以上是写“此离”之情。以是写“此离”之景:“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太阳黯淡无光,天空阴云密布,猩猩在烟雾弥漫中啼哭,鬼怪在风雨交加中长啸——这一派阴暗恐怖的景象,正是安史之乱前几年唐王朝*昏暗危机严重的象征。写到这里,人情不自禁,脱口而出:“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此二句恐前人传抄有误。无论从语意来说,还是从音韵来说,都可能是:“窃恐皇穹不照余之忠诚,我言之将何补?”意思是说,安禄山肯定要发动叛乱,整个国家即将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老天爷(实指唐玄宗)却不知道我的赤胆忠心,我即使冒死上书,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好像神龙忽然露了一头,但它马上又隐入云雾之中:“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此处又是托喻今。人认为,雷是兵革之象,“凭凭”是盛大的样子,“雷凭凭兮欲吼怒”,这是暗喻唐王朝即将有巨大的战乱发生。“尧舜当之亦禅禹”,表面意思是说,即使是尧、舜之君,遇到这种局面也只好将天拱手送人了。实际意思是说,一旦大祸临头,唐玄宗也只有台了。突然,云开雾破处神龙又露出它的一麟半爪:“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两句中的“臣”字,含义各不相同:“君失臣兮”之“臣”,指贤臣;“权归臣兮”之“臣”,指奸臣。两句的意思是当国君的失去了贤臣,即使是神龙也会变成凡鱼,那就难逃网罟之灾;当国家大权落到奸臣手中,即使是老鼠也会变成老虎,那就会成为难除的祸患。上句指唐玄宗迫害忠良,失去了贤臣的辅佐必将自取灭亡;句是指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窃取权柄,必将祸国殃民。接着,又是一片浓云密雾盖了过来:“或言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或言”,指野史记载。“九疑”,山名,有九峰,在苍梧之野。“重瞳”指舜,传说舜重瞳,其墓在九疑山中。有人说,尧年老德衰,被舜囚禁起来,使他和儿子丹朱不能见面,只好把天让给舜。舜死后,谁也不知道他的坟墓究竟在哪里,言外之意,舜也是死得不明不。“或言”数句是用野史传说,表示正史所谓尧舜禅让之事是不可信的,即使是之圣君,他们之间也可能有权位之争,暗指唐王朝父子兄弟君臣上之间,也难免发生诸如此类的事情。一旦祸起萧墙,哪怕你大唐天子,也可能成为阶囚,也可能死无葬身之地。写到这里,人不禁悲从中来,痛哭失声,于是他便借用湘妃的形象来描写他此时的情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学习楚辞用男女之情托喻君国之思,在全集中是屡见不鲜的。他时而把自己比作旷男,时而又把自己比作怨女,用旷男怨女缠绵悱恻的情思来表现他强烈的忠君爱国之热忱。此处的“帝子”,表面上是指湘妃,实际上是指他自己。在即将远游之际,感到自己的一生理想终成泡影,好像代传说中的湘妃一样,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最后两句是:“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只有苍梧山倒了,湘水绝了,湘妃洒在竹子上的泪痕才会消失。换言之,苍梧山不倒,湘水不绝,竹上的泪痕也不会消失。意思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此恨,既是指湘妃的悲剧,也是指的悲剧,更是指代一切有志之士报国无路的悲剧。

总的来说,《远别离》是感到唐王朝*昏暗,危机四伏,虽然忧心如焚,可是无能为力而作。他在无可奈何的情况只有远走高飞,以避祸乱。但在临行之际,却又感慨万端,既对国家命运无限忧虑,又对自己理想落空而抱恨无穷。此情此景,难以直言,因此师承楚辞“远游”之意言志抒怀,又借用代神话湘妃的故事托喻今。这是伟大人理想破灭的悲歌,也是唱给即将大乱的唐王朝的一首挽歌。“远别离”本是乐府的题目之一。乐府《远别离》,或《长别离》,或《生别离》,……都无非是写别离。在这个题目之,表现如此重大的内容,含有如此深远的意义,而又具有如此高度的艺术魅力,只有这首,故宜其为千不朽之作。

5、德裕《长安秋夜》析与原文

内官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

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

德裕是唐代名臣,居官期间,多所建树。唐武宗炎在位时,他连任宰执六年,朝政有所改善,还讨平了擅袭泽潞节度的刘稹,强藩震慑,一时有复兴气象。可惜武宗死后,被谪南荒,卒于崖州。

这首可能是武宗会昌年间德裕居相位时所作。中显示了一位*时代勤政大臣雍容谦慎的气度,间接反映了多事之秋京都的*气氛:平静中隐藏着紧张和不安。

写入朝夜归的情景。按例,朝会在每日平明,百官皆须待漏趋赴,不必传召。此中的“问戎机”、“夜始归”,却非一般早朝,而是特旨召问:与皇帝密议军国大事。这字里行间,隐隐透露出表面和平的环境中,潜藏着危机,而且十分紧急。《礼记·礼上》:“史载笔,士载言。”后称史官记事谓之载笔。这里人以非常身份与皇帝密议戎机,却以“载笔”二字轻轻叙过,既表现他尊美皇上的忠心,也反映了人居高位而不自伐的谦逊态度,确有*家的风度。

应对出宫,已经入夜。繁华的京城,不论承平与否,华灯初上,总是热闹非常的。可现在已是万籁俱寂,可以想见夜已深沉,由此也可以想见人居官的辛苦。这时冷霜飞降,点点落上朝衣,已经有点不禁其寒。而千门万户的人们应该早已进入黑甜乡,做着温馨的梦了。可是人没有怨尤,没有自负,却仅仅在里客观记夜归所感,几乎见不到一点情感的涟漪。不过细细品味,从“千门万户”、“点朝衣”等字面上,却也可以体会出人以国家、人民的安危为己任的宽大胸怀和勤慎之情。

写得切实无华,不矜才使气,一如其人。末二句写京城夜景,不假雕饰,却逼真如画。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塞下曲》古诗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62781.html

热门阅读

  1. 《晓出净慈寺》教案模板
  2. 《木兰诗》的教案
  3. 托班社会《小鞋子找伙伴》教案
  4. 安徒生童话《碎布块》
  5. 毕淑敏幸福的七种颜色经典语录
  6. 公司经理的述职稿范文
  7. 废墟中的女人感人故事
  8. 经典黄河的公益广告词
  9. 长征小故事
  10. 令人回味无穷的句子
  11. 公司员工的安全生产承诺书范文
  12. 鲁迅文学院的保安会写诗散文
  13. 201年五四青年节问候祝福语
  14. 关于大学生社区实践报告汇总
  15. 拥抱微笑发言稿
  16. 国旗下关于自信的演讲稿
  17. 太阳公公吃什么幼儿故事
  18. 描写池塘的句子
  19. 杜甫《白帝》原文译文及赏析
  20. 落叶让我陶醉三年级作文
  21. 晚安的祝福语录大全
  22. 鞋子舞会睡前故事
  23. 清明节踏青作文400字
  24. 快乐的春节作文200字
  25. 关于季羡林的经典个性签名
  26. 开学第一课优秀的观后感
  27. 2019新年对联大全
  28. 少说是一种智慧的哲理故事
  29. 对巴中市中学生足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
  30. 唯美正能量句子
  31. 中学新学期开学祝福语锦集
  32. 3月12日植树节祝福语精选
  33. 爱情里的伤感句子
  34. 小班活动趣味小蚂蚁教案
  35. 毛概的社会实践报告
  36. 三年级班主任的班级工作总结
  37. 儿童节成长语录
  38. 感悟人生的唯美句子
  39. 高校学生会办公室工作计划
  40. 中学生社会实践调查的报告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