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劝学教案范文
一、使学生懂得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存”、“坚持不懈”和“用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存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机动的写作特点。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懂得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懂得其意义和用法,接着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考虑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懂得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懂得,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懂得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差不多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标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结束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崇高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懂得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懂得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能够已。(已,结束,学习不能够结束,不能够放松,不能够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解释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解释学习能够使人提高自个儿、转变自个儿。)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缘由),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解释学习能够转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解释学习能够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能够已”。
第3段:解释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3个侧面证明只要擅长学习,擅长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接着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照,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照,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运用学习、运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运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运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运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啥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擅长运用学得的知识和本事,擅长运用处界条件补充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个儿,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能够已”,不可放松。
第4段,解释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存、坚持不懈、用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存,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存。正反对照,解释学习必须不断积存。)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照,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来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能够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安排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第二课时
1、论述中心的3个角度
2、写作特点。
1、检查:
(1)学生口头答复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地方,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缘由。)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润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因此”。)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 (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拓展阅读
1、小学三年级语文《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原文及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原文及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960年4月9日,中国登山健儿来到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脚下,做好从北路登顶的各项准备。5月初,他们在海拔8500米处建立了“突击营地”。5月中旬,连绵的暴风雪停了,太阳的金辉把珠穆朗玛峰映照得晶莹夺目。5月24日清晨,中国登山队果断决定:由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刘连满四人突击登顶。
四名队员从“突击营地”向峰顶进发。经过5个小时的拼搏,他们终于来到被外国探险家认为“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这儿的岩壁又陡又滑,连一点儿可攀援的地方也没有。他们双手抠住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但是,没上几步又滑落下来。刘连满看到这个情景,立即蹲下身子,斩钉截铁地说:“快,踩着我的双肩上!”队员们犹豫了。眼下空气十分稀薄,站着不动都感到喘不过气来,怎么能顶得起一个人呢?可是又没有别的办法,队员们只好眼里噙着泪花,一个跟着一个,踩着他的双肩,攀上了绝壁。
夜幕降临了。寒风猛烈地呼啸着,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随身携带的氧气越来越少,困难更大了。队员们借着雪光继续攀登。
夜更深了,远处山下一片漆黑,他们离峰顶越来越近了,还剩下最后一段雪坡。尽管此时他们已经疲惫不堪,但看到峰顶就在眼前,征服世界第一峰的愿望就要实现,心里不由得一阵激动。他们一个个咬紧牙关,屏住呼吸,一步,一步,顽强地向上爬……啊,成功了!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峰顶,在世界第一高峰上展开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内容,学会提问,并借助别人的帮助解决疑问。
2.能运用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语“逾越、攀援、斩钉截铁”等。
3.能写出“骤然、疲惫”等词语的近义词。
4.通过学习例句,理解前后两部分的关系,学着把句子补充完整。
5.能选用“抠住岩缝、蹬着岩面、蹲下身子、踩着双肩、攀上绝壁、咬紧牙关、屏住呼吸”等词语介绍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
一、揭示课题
1.师述:老师请大家猜猜:有一座山峰海拔高,景色奇,冠绝天下,被登山探险者们誉为世界上的“高山上的公园”。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珠穆朗玛峰)
2.师:对,它是世界第一高峰,有很多登山运动员把登上这座山峰作为自己的目标,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批首次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上山顶的中国的运动员们。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有哪些人?在攀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有哪些困难?什么时候攀登的……)
根据学生的提问,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二、通读懂课文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不加字、漏字,不读破句。
(2)提出你的疑问,与小组成员讨论解决。
(3)运用查字典或联系课文内容的方法,理解词语:逾越、攀援、斩钉截铁。
2.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1)分组分节读课文,评议。
(2)组长汇报组内解决了哪些疑问?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师适时的请其他小组讨论解决、自己点拨、留待学完课文后解决等)
(3)交流理解词语的情况。
3.师:课文的3、4、5小节详细描述了中国登山队的四位运动员的登山经过,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齐心协力,成功地登上了峰顶。请大家齐读这三节,找找最令你感动的情节,组内交流。
4.指名交流,并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1)读的形式多样化,做到熟读成诵。
(2)根据学生交流,板书重点词语:抠住岩缝、蹬着岩面、蹲下身子、踩着双肩、攀上绝壁、咬紧牙关、屏住呼吸
5.选用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介绍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
(1)组内介绍。
(2)指名介绍,适时评议。
6.齐读课文,再质疑问难。
7.根据学生提问,可相应作课外延伸。(附有关资料在教案后)
三、完成词句练习
1.出示:写出下面句子中带点词语的近义词。
寒风猛烈地呼啸着,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
此时他们已经疲惫不堪。()
(鼓励答案的多样)
2.出示:读例句,想想前后两部分的关系,再把句子补充具体。
例:这儿的岩缝又陡又滑,连一点儿可攀援的地方也没有。
这儿空气十分稀薄,()。
这儿四季如春,()。
(1)指名读例句,说说前后两部分的关系。(后半句是前半句的具体化。)
(2)同桌进行口头练习。
(3)开火车口头交流,进行大面积训练。
(4)提高:你能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吗?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生字,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朗读课文,边读边思,学习提出问题。
3、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边读边思,学习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
在第七单元学习中,我们曾为迪卡尼奥、派特利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这种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勇士们。
读题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
2、板书课题——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13米](影片欣赏珠峰的雄伟壮丽)
你高耸在人心中你屹立在蓝天下
你用爱的阳光抚育格桑花你把美的月光洒满喜玛拉亚
我多想弹起神奇的弦子想你倾诉着不老的情话
我爱你珠穆朗玛心中的珠穆朗玛
你走进亲人梦中你笑在高原藏疆
你那堂堂正气闪着太阳的光华
你用阵阵清风温暖大地妈妈
我多想挑起热情的锅庄为你献一条洁白的哈达
献给你珠穆朗玛
圣洁的珠穆朗玛
3、怎么读——节奏、重音、语气——生读。
4、你心目中的珠穆朗玛是什么样的?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5、补题:——攀登世界第一高峰——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有哪些人?在攀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有哪些困难?什么时候攀登的……)
二、快速默读,概述文章内容
1、不看课文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
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刘连满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攀凳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2、师:课文的3、4、5小节详细描述了中国登山队的四位运动员的登山经过,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齐心协力,成功地登上了峰顶。请大家齐读这三节,找找最令你感动的情节,组内交流。
3、指名交流,并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1)读的形式多样化,做到熟读成诵。
(2)根据学生交流,板书重点词语:抠住岩缝、蹬着岩面、蹲下身子、踩着双肩、攀上绝壁、咬紧牙关、屏住呼吸。
4、选用以上的这些词语,介绍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
5、出示投影片:时间事件
三、这篇课文简单的介绍了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其实在它的背后还有许多故事呢?
1、学生交流。
2、因为有这些勇士们的崇高的献身精神,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3、再现2005年我国登山壮举:时间飞速向前,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世界峰是珠穆朗玛峰。它的高度是8848。13米。这是一个被写进课本、连小学生都能回答出的问题。1975年,中国登山队成功在珠峰顶端设立觇标,并将这个数字确立为世界峰的高度。但这个数字也一直遇到争议,今年正值珠峰科考30周年,来自国内的40多名科考队员,肩负着登上珠峰峰顶进行高程测量,开始重新为珠峰测量“身高”。2005年5月22日上午11时零8分,登顶测量队员成功登顶,开始进行峰顶测量。这标志着人类大规模、高精度地为地球测量“身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首先登顶的是西藏登山队登山运动健将小嘉布——
4、仿写:请你用刚才所学的词语来介绍小嘉布如何 勇攀高峰的。
5、探险是人类对求知世界的探寻,珠峰还有许多的谜还没有揭开,如它的高度是高了,还是低了,你们能不能猜一猜,珠峰现在有多高呢?这谜要在8月份才能揭晓。
五、小结:
探险既是人类对求知世界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我们应不断武装自己,去探寻无穷的未知世界!
2、小学三年级语文《爱迪生孵小鸡》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爱迪生孵小鸡》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能独立认识本课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积累表示声音的词。积累词语:着凉、孵蛋、暖和、邻居、傻劲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爱迪生小时候孵小鸡的故事。进一步了解表示人物语言的句子中提示语的不同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结构图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爱迪生勤于思考、大胆实践的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爱迪生小时候孵小鸡的故事。进一步了解表示人物语言的句子中提示语的不同位置。
知道爱迪生从小善于观察、敢于实践,后来成了的科学家。学习爱迪生勤于思考、大胆实践的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启发质疑,出示课题。
1、师:美国有位发明大王,你们知道是谁?
2、交流(板书:爱迪生)
4、教学“孵”(字形指导,了解字义)
二、学习生字,细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爱迪生有没有孵出小鸡呢?爱迪生是个怎样的孩子?
2、生字教学给“嘘、笃”正音。“搂”找姐妹字:楼篓
3、交流。(爱动脑筋、爱提问题)
4、齐读第1节。
过渡:轻声读2-12节,思考:爱迪生提出了哪些问题?
5、学生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
6、交流找到的句子。
(1)这是怎么回事?
联系上下文,什么事让他感到奇怪?(指名读第2节)
解决方法:爱迪生把母鸡抱起来一看,呦,窝里有10多个蛋。
(师生接读第3节1、2句话)
(板书:善于观察)
(2)奇怪,母鸡今天下了那么多蛋啊?
解决方法:问妈妈。
(同桌分角色读4-5)
(板书:善于思考)
(3)“蛋也和人一样,会着凉吗?
(男女生对读6-7节)
(4)“我为什么孵不出来呢?”
思考:他是怎么孵小鸡的?
(指名一人扮演爱迪生,一人读第8节第4句)
(板书:敢于实践)
(分角色表演爸爸和爱迪生的对话)
7、完成词句活动室第二题:说说划线部分在句子中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8、思考:爱迪生为什么孵不出小鸡来?
三、复习巩固,适度拓展。
1、读词语:着凉、孵蛋、暖和、邻居、傻劲
2、给句子配音(词句活动室第一题)
3、送你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4、师: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像爱迪生学习,做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孩子。
四、课外延伸(可以任选一题)
1、查一查:爱迪生小时候的其他故事。
2、写一写:描写人物之间的一次对话,注意句子中提示语的不同位置。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孵”等词的意思。读准“和、着、好”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爱迪生善思善问的语气语调。
3、通过学习爱迪生小时候孵小鸡的故事,知道正是他具备善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品质,后来才成为了的科学家。并学习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
一、导入课题抓住课文主旨
师:同学们,看这幅画画的是什么?(母鸡孵小鸡)板书:孵小鸡
“孵”是一个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注意“卵”里面的两点都是一向的。
“孵”是什么意思呢?
1、师:孵是鸟类伏在卵上,用体温使卵内的胚胎发育成雏鸟。
2、你们瞧,有一个小男孩也在孵小鸡?他是谁呀?(爱迪生)板书:爱迪生
3、你们了解爱迪生吗?(简短交流)
4、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这个大发明家小时候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2课,读题——22、爱迪生孵小鸡
5、童年时期的爱迪生是个怎样的孩子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并圈出相关语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叙事脉络
1、谁来说说看爱迪生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交流:爱提问(板书:爱提问)
2、对,师生配合读:爱迪生小时候,老爱问这问那:“这是什么呀?”“那是什么呀?”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3、爱迪生喜欢提问,这在故事的一开始就体现出来了。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2-7节,用直线划出爱迪生问的问题。
(1)交流朗读(读出不明白,疑惑的语气):
“妈妈,妈妈,母鸡今天下了10多个蛋,这是怎么回事呀?”
“妈妈,蛋也跟人一样,会着凉吗?”
(2)那爱迪生为什么会问这些问题的呢?小朋友再读课文2~7节找一找
(3)交流:
平时,爱迪生看到母鸡总是只下一两个蛋,今天看到鸡窝里居然有十多个蛋……,师:这说明什么?――善于观察(板书:善观察)(预设:爱迪生的母亲怎么没把蛋取走?)
4、真是个细心而又爱动脑筋的可爱孩子,下面我们一起把2~7节读一读。
5、当妈妈耐心地向爱迪生解释说母鸡呆在鸡窝里是正在孵小鸡之后,这个善思的孩子心里又有新的问题了,他呀在想——(抽生说)
6、是啊,母鸡能孵小鸡,那人能不能孵小鸡呢?于是就有了插图上描绘的那一幕:你们瞧——
(1)出示:他用柴草做了个窝,里面放了许多蛋,学着母鸡的样子,正蹲着孵小鸡呢!
齐读。
爱迪生蹲了多久呢?找到有关短语。(出示:过了一个钟头,又过了一个钟头,)
(3)过了一个钟头,又过了一个钟头,爱迪生一直保持着一个姿势,一动也不动地蹲着。那么长的时间爱迪生会有怎样的反应?
一个钟头过去了,他_______________。
又一个钟头过去了,他_________________。
(4)从学着母鸡孵小鸡还看出了爱迪生是个敢于实践的孩子。(板书:勇实践)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引读“过了一个钟头……”
(5)爱迪生孵了这么久,他孵出小鸡了吗?为什么?
(6)父亲说他傻,他究竟傻不傻?
四、了解成就体会精神
1、同学们说得真好,(指着板书)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孩子怎么会是傻孩子呢?正是因为从小有了这股子钻劲,爱迪生才会成为一名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2、让我们来看看爱迪生一生的成就吧。
出示:
15岁办报社、发明“电报机”、开设电信局
(发明)32岁发明“白炽灯”
84岁与世长辞,一生正式登记的发明共有1328项
3、人们都夸爱迪生是个天才!而这位天才却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出示)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也只有9岁,只要你们热爱生活,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用一颗炽热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你们也会体验到探索的乐趣,那样成功也会离你们越来越近。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孵”等词的意思。
2、初步建立段落概念,了解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3、通过学习爱迪生小时候孵小鸡的故事,感受他爱提问爱动脑勇实践的品质,知道这与他今后的成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了解伟人成长的历程及其杰出贡献,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一、导入课题抓住课文主旨
1、师:同学们,在第四单元导学中,我们认识了六个名人,其中有两个科学家,还记得吗?他们是:爱迪生牛顿;
2、请你回忆回忆挑其中一位用一句话介绍他对人类的贡献。
3、揭题质疑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其中的一位科学家——爱迪生,(板书:爱迪生)、学习爱迪生这位大发明家小时候的故事;了解他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感受这与他今后的巨大成就有什么关系。
4、预习了课文,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们知道,课题中的哪几个字告诉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孵小鸡
孵小鸡是爱迪生小时候干的一件事,也是课文写的主要内容。
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5、“孵”是一个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注意“卵”里面的两点都是一向的。
(鸟类伏在卵上,用体温使卵内的胚胎发育成雏鸟。)
(板书:为什么?怎么样?结果?)
小结:要把一件事写清楚,一般都要把“为什么做,怎样做,结果怎样”这些问题交代清楚。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理清叙事脉络
1、文中哪几节告诉了我们这些内容?请同学们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2-12)
2、指名三人分三部分读。(随机正音“和”“着”“好”“啄”)
2-12节向我们讲述了这些内容,我想和3位小朋友一起来读课文,
刚才我们三位小朋友读的分别就是这三块内容,板书(2-7,8,9-12)也就是事情的三个层次,我们可以在每一个层次的后面,也就是7、8、12小节的后面用“/”表示。(板书:“/”)3、整个故事听下来,我们感受到爱迪生是一个?(板书:问)其实课文的第一小节就已经概括地告诉我们了,一起读一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他特别喜欢问问题的?(板书:老)老就是——“总是”“经常”“一直”,是啊,爱迪生脑子里真是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起把这句话读好。(板书:这问那)
4、课文就是这样先概括地把爱迪生小时候老爱问问题的特点简要叙述了,再通过他“孵小鸡”的这件事来进行具体说明。这篇课文因此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我们可以在1。12小节的后面用“//”表示。
三、再读课文深悟人物特点
1、爱迪生老爱问这问那,那么他问了哪些问题呢?轻声读读课文2-8节,用直线划出爱迪生问的问题。
(1)交流朗读(读出不明白,疑问的语气):“母鸡今天下了10多个蛋,这是怎么回事呀?”
“妈妈,蛋也跟人一样,会着凉吗?”
(2)平时,你们一般什么时候会问问题?(看到不明白,听到不理解的就产生了问题),爱迪生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呢?读读课文找一找。
(3)引说:
平时,爱迪生看到母鸡总是只下一两个蛋,今天看到——鸡窝……,觉得与平时看到的太不一样啦,就好奇地跑去问妈妈——妈妈,妈妈,母鸡今天下了10多个蛋,这是怎么回事呀?
听了妈妈的解释,原来只知道人才会着凉的爱迪生不由得又产生了新的疑惑,——妈妈,蛋也跟人一样,会着凉吗?
2、刚才我们找到两个问题都是爱迪生问妈妈的,难道他只问了这两个吗?“老爱问这问那”可不能只看问句,再仔细读读,找一找爱迪生还问了什么?用浪线划出。
交流:
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点评:当爱迪生看到的情况与平时不一样时,他就有了疑问。)
3、引读2—7节:
是啊,这个问题虽不是问话的形式,但也是他心中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再通过朗读来感受爱迪生老爱问这问那的特点。
4、听了妈妈的这段介绍,爱迪生会有问题吗?读读后面的内容,想一想,爱迪生又会冒出什么问题?
交流
点评:当他听妈妈解释了“母鸡孵小鸡”的原理后,心里又产生新的想法,并决定亲自去做一做。
5、学习爱迪生的做法,体会人物精神。
(1)于是就有了插图上描绘的的那一幕:充满了好奇的爱迪生听了妈妈的话,就跑到邻居家里去——你来读!
(出示:他用柴草做了个窝,里面放了许多蛋,学着母鸡的样子,正蹲着孵小鸡呢!)
齐读。
(2)当时只有5岁的爱迪生是怎么孵小鸡的呢?——圈出“蹲”。
爱迪生蹲了多久呢?课文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我们从侧面能看出来,找到有关句子。
(出示:过了一个钟头,又过了一个钟头,妈妈没有看到爱迪生,心里多着急啊!爸爸心里也很着急,东找西找,啊,原来爱迪生跑到邻居家里去了。)
(指名两位同学读:抓住“时间长”,“急”点评)
(3)过了一个钟头,又过了一个钟头,爱迪生一直保持着一个姿势,一动也不动地蹲着。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你蹲10分钟会有什么感觉?20分钟呢?“一个钟头又一个钟头”啊,那么长的时间爱迪生会有怎样的反应?老师这儿有一些词,同桌一起轻声地读一读,讨论讨论,你觉得哪些词与“蹲”得时间久产生的反应有关?
出示:
气喘吁吁 头昏眼花 满脸通红
疲惫不堪 腰酸背痛 大汗淋漓 四肢无力
双脚发麻 头重脚轻 身心疲惫
(4)谁先来试试,可要正确选择哦!
一个钟头过去了,他;
又一个钟头过去了,他。
(5)指导朗读:从这个“蹲”字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爱迪生的坚持……带着这些感悟,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四、了解成就体会精神
1、课文选取了爱迪生小时候看上去很傻的一件具体的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科学家爱迪生老爱问这问那,爱动脑筋的特点。谁能讲讲最后成为科学家与他小时候的这些有什么关系?
(爱问问题,其实就是发明创造的萌芽!正是因为爱迪生看到不明白的就问,听到不理解的也要问,还经常自己去尝试一番,所以,他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
2、让我们来看看他一生的成就。出示第一条:
15岁办报社、发明“电报机”、开设电信局。
(学生默读后,三条泛红,并张贴)
3、请你默读老师列选出的内容,然后思考一下,我为什么要将这三条变红凸显?
(最早、最伟大、成就)
4、请你结合板书,可以以“爱迪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为开头,用一段话介绍你对爱迪生的了解,自己先试一试。
5、人们都夸他是世界发明大师,天才!
而这位天才却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出示)
你们现在也只有8岁,只要你们投身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成功也会离你们越来越近。
3、英语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我担任的是本科班和专科班的教学,教学情况不一,学生差异性也很大,复习起初觉得两个班级的差距每天让我有点难适应的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复习模式,从单词到词组到句子最后的输出则以作文为主,但是所有的复习都是归回课本,重视基础。
本学期末完成了模块一到五的复习,从模块一开始,我以课本为基础,结合定的辅导资料,对基本词汇、句型进行复习,加深巩固,并要适当地归纳。而不是对课文、词汇、语法的简单复现。当然,有时候也会出现不如人意的情况,尤其是专科班级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又不好,对课本的深入与自学是完全不够的,所以有时候会将课本复习上得有点破碎,没有中心话题,或者有时候要分成多节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这一个阶段花了很长时间,也是这个学期的重中之重,鉴于专科班级的学习习惯不理想,我还在专科班级里成立了英语委员会,为了补差,本科班级里则有英语特别需要小组。英语委员会的成立很大的提高了学生积极性,学生乐于参与,比我预想的效果还好,班级里大部分的女学生对于这一阶段的复习,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与努力,少数的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在复习之后似乎也没有什么长进,这一点是很遗憾的,觉得自己没有很好的掌控全体学生。本科班级的学生在书面表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阅读还是欠缺,今后还是重头戏,要继续坚持至少每周一次的课堂限时阅读以后课后学生自己的限时阅读。当然还有听力,这项能力是要在长期的训练中提高的。于是在这段基础复习阶段就开始了这方面的训练。听力基本上每天都有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坚持训练。在这个学期中,我渐渐的明白了,学生虽然是高三了,但是他们的自觉性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因此放手太难,很多时候还是得要我们老师牵着或逼着走,监督的分量一点都不低于高一高二。
这个阶段主要问题我觉得是课堂讲太多,练得不够,只讲不练,无讲练结合,加上学生自觉性不够,布置的课外作业完成的情况都不理想,尤其是本科班级,英语的作业总是会被他们安排在理综或数学之后。其次检查督促力度不够,对学生掌握的情况没有及时得到反馈。结果也当然就不是我们所期待的了。从这一点来看,对学生的严格督促作用是很重要且是很必要的。
在接下来的学期中我们还要深入的复习到第二轮,主要是针对高考题型进行专题复习,同时进行综合训练。这一轮复习一定要潜心研读近年高考英语试题,明确备考方向。听力和阅读理解的复习是重点。最后的攻坚阶段则是查漏补缺。将做过的试卷整理后,建立错题档案,弥补知识漏洞,进行强化记忆和训练。
总之,我们要熟悉高考,也要熟悉我们的学生,才能适当地,有效地教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34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