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阅读答案附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4 12:53:53

王国维《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阅读答案附赏析

窗外绿阴添几许。剩有朱樱,尚系残红住。老尽莺雏无一语。飞来衔得樱桃去。

坐看画梁双燕乳。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自是思量渠不与。人间总被思量误。

(1)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幕怎样的景象?(3分)

(2)词的下阕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感慨?试作分析。(3分)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幕(暮春)初夏即景:窗外绿荫浓郁,只剩樱桃那一点点残红, 尚留春意;而一只长大的黄莺不声不响地将它衔去吃了。

(2)词的下阕词人想象画梁双燕呢喃,仿佛在“惜人迟暮”,流露出韶华易逝的迟暮之 感;而又想到燕子是不会做此思量的,于是感慨人常陷入思量太多的痛苦(因思考而生的 痛苦)。

①朱樱,深红色的樱桃。古代视为珍果。左思《蜀都赋》:“朱樱春熟。”

②双燕乳,双燕在哺育幼燕。

③渠,它。指燕子。

这首《蝶恋花》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全词抒写伤春怨别之情,寄寓对于人生的看法,其哲理意味并不很浓烈,而细加吟绎,仍可见它与传统的伤春怨别词有所不同。

词的上片侧重描写伤春情绪。

“窗外绿阴添几许”起拍设问。一开始便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因为绿阴增添,意味着春色衰减;经此一问不能不跟着察看窗外景象的变化。

“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接着回答设问。如此一问一答,即勾画出一幅绿肥红瘦的暮春景象图。原来词人关心的不是绿阴添加了多少而是还有几许春意。这时剩下的只有樱桃,抓住春天的裙角,不肯放春归去。词人无一字提及惜春,但惜春之意已现。

“老尽莺雏无一语,飞来衔得樱桃去。”而结拍又在这图中添上一笔,谓春天已是如此凋残,黄莺儿还要将此唯一为春天留下标志的樱桃衔走,表现出其对于春天的怜惜情状。以上所写,虽为一般自然物象,看似与社会人生无关,而自然物象的变化,却处处牵动人心。

下片由伤春转入怨别,专讲社会人生。

“坐看画梁双燕乳。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点出了上片之景全是词人在室内所见,窗外已无春意。词人将目光移及画梁双燕,希望能获取一些安慰,却见画梁间小燕子,呢喃细语,像是为人们失去美好的春天感到惋惜。而小燕子之成双成对,相亲相爱,同样也引起了主人公的怨别情绪。眼中所见乃心中所想,这一句反衬出词人的孤寂和凄凉。因为此时的主人公正是独自一人“坐看画梁双燕”。这是由眼前物景所触动的无端烦恼。此时此刻,主人公多么希望能够像画梁双燕那样,与自己所思的人在一起。

“自是思量渠不与。人间总被思量误。”这是词人的感叹。由此将词人带回现实中来,先前所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莺莺燕燕飞来飞去,欢欣鼓舞,是因为他们从不“思量”的缘故,世间之人之所以有迟暮之感,有许许多多的烦恼,是被“思量”所误呀!这里,主人公埋怨自己的“思量”不为对方所理解。在现实面前,经过再三“思量”,终于有所觉悟,认识到:“思量”是人生痛苦的根源。这就是全词所写惜春怨别情状所要说明的道理。所谓“思量”,可以解作相思,但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包括对于自然界的变化以及社会人生变化的一种“忧患意识”。当然,词作所写伤春怨别情绪,都是“思量”的具体内容。

如果从字面上看,这首词所写伤春怨别情绪,似乎人皆有之,不见得有何特别之处,但是,如果联系作者的人生观及其对于世界的看法,就可发现这首词所写的情绪,内容很不一般。王国维对于人生怀有“极深之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缚于生活之欲,只是痛苦而已。所谓伤春怨别情绪,实际上也是生活之欲的体现。他主张文字及美术,应当遗弃一切“关系”与“限制”才能得到解脱。因此,这首词对于“思量”的看法。当与这种在生活之欲中求解脱的思想有关。这就是说他已经认识到,对于自然物象变化的伤感情绪,对于悲欢离合的怨恨情绪,一切“思量”都将带来痛苦,但是这种痛苦又是很难解脱的。他把这一人生体验,即人生哲理,写到词中来,指出“人间总被思量误”,这却是前人所未曾道及的。

拓展阅读

1、苏轼的《南乡子·梅词和杨元素》翻译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梅词”凡56字,竟不见 ,但通篇透露着 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2、简:“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参***

1、一个“梅”字 梅报春

2、特点:以味觉代替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联系: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盛开的情景。(提示:“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之盛。)

背景

本词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的第四年即熙宁七年(1074)初春,是作者与时任杭州知州的杨元素相唱和的作品。词中通过咏梅、梅来记录词人与杨氏共事期间的一段美好生活和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小院篱笆上落满寒雀,吱吱喳喳叫声一片争相踏上盛开枝,好似在说这“真好看”。一群**客来到前,喳喳的鸟儿还没发现,待到客人坐到下边,喧哗惊飞陶醉的寒雀。惊飞的鸟儿踏下瓣,飘飘忽忽落进酒盏。席间的客人饮酒又赋诗,坐下无飐却浑然不知。多少次饮酒赋诗,直到谢春至,豆大的酸梅挂上枝头。

上篇写寒雀喧枝,以热闹的气氛来渲染早梅所显示的姿态、风韵。岁暮风寒,百尚无消息,只有梅缀树,葳蕤如玉。冰雪中熬了一冬的寒雀,值此梅盛开之际,既知大地即将回春,自有无限喜悦之意。开头两句“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生动地描绘了寒雀对于物候变化的敏感。它们翔集梅周围,瞅准空档,便争相飞上枝头,好像要细细观朵似的。寒梅着,原是冷寂的,故前人咏梅,总喜欢赋予梅一种孤独冷艳的性格,此词则不然。

作者先从向往春天气息的寒雀写起,由欢蹦乱飞的寒雀引出梅,有了鸟语香的意味,而梅的性格也随之显得热乎起来。顾随先生自云早年极喜杨诚斋的绝句:“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但了苏轼此词以后,看法有了变化。他说:“持以与此《南乡子》开端二语相比,苦水(按顾随自号苦水)不嫌他杨诗无神,却只嫌他杨诗无品。”“‘满’字、‘看’字,颊上三毫,一何其清幽高寒,一何其湛妙圆寂耶?”“一首《南乡子》,高处、妙处,只此开端二语。”(《顾随文集·东坡词说》)顾随深极爱开端二语,自是不差,而从“满”、“看”两字悟出“清幽高寒”及“圆寂”之说,似有未谛。“忽见客来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进一步从寒雀、早梅逗引出梅之人,而逗引的妙趣也不可轻轻放过。客来下,寒雀自当惊飞,此原无足怪,妙雀亦多情,迷枝,不忍离去,竟至客来下,尚未觉察,直至客人坐定酌酒,方始觉之,而惊飞之际,才不慎踏散芳英,则雀之爱、迷、惜已尽此三句之中,故之美艳绝伦及客之为所陶醉俱不待繁言而明。再说,散落之芳英,不偏不倚,恰恰落在酒杯之中,由此梅之人平无穷雅兴,是则雀亦颇可人意。可见雀之于梅,此词中实有相得益彰之妙。

下篇写高人雅士梅园举行的文酒之宴,借以衬托出梅的风流高格。“痛饮又能诗”的主语是风流太守杨元素及其宾客僚佐。杨元素才调不凡,门下自无俗客。诗、酒二事,此中人原是人人来得,不过这次有梅助兴,饮兴、诗情便不同于往常。“痛饮”即开怀畅饮。俗语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高人雅士喜以梅为知己,“痛饮”固当,“能诗”极易误会是能够写诗。其实,“能”字与“痛”字对举成文,乃逞能之意。“能诗”又不限于其字面意义为善于写诗,这里暗用刘禹锡寄白居易诗句“苏州刺史例能诗”(时白任苏州刺史),以称美杨元素的文采风流。

作者又有《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词云:“钱塘风景古今奇,太守例能诗”,也是此意。“坐客无毡醉不知”,又用杜甫赠郑虔诗“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语。“醉不知”的主语是宴会的主人杨元素。坐客无毡则寒,此时饮兴正酣,故不复知。此句意不写坐客之寒,而是写主人之醉。主人既醉,则宾客之醉亦可见。观主客的高情逸致,梅的高格也不难想知了。“谢酒阑春到也”,非指一次宴集时间如之长,而是指自梅开后,此等聚会,殆无虚日。歇拍二韵,“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重新归结到梅,但寒柯玉蕤,已为满枝青梅所取代。咏梅而兼及梅子,又不直说梅子而说“一点微酸”,诉之味觉形象,更为清新可人。下片从高人雅士为之留连忘返、逸兴遄飞,托写出梅的姿态、神韵。

2、陈草庵《山坡羊•叹世》古诗

渊明图醉①,陈抟贪睡②,此时人不解当时意志相违,事难随,不由他醉了齁齁睡③今日世途非向日:贤,谁问你;愚,谁问你

[注]①渊明图醉:东晋诗人陶渊明曾说“吾尝得醉于酒足矣”②陈抟贪睡:宋人陈抟曾隐居华山,相传其贪睡,“多百余日不起”③齁齁(hōu hōu):打鼾声

1.本曲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简其好处

[] 用典,对比借陶渊明嗜酒、陈抟贪睡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现了作者同古人一样,有着与世俗不合的志趣将“此时”与“当时”、“今日”与“向日”作比,表明今天的仕途更不如往日,对现实的批判由前面的含蓄转而变得明确、直接。

1.全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2.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曲的一大特色,请加以简曲中对比手法的具体运用。(5分)

参***

1.(1)对现实不满而又无力变革,表现出隐居避世的心境。(3分)作者以渊明、陈抟起笔,互文见义,暗示出个人志趣与现实的矛盾,只好走隐居避世的道路。(3分)

(2)揭露出当世的贤愚不分,正邪颠倒。(3分)“今日”后句,写出昔不可堪,何况今不如昔,表现出作者对混乱世道的极度愤慨。(2分)(言之成理即可,其它只要合理,正常给分)

2.(1)以“此时”与“当时”对比,既有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又有对追名逐利者的婉讽。

(2)“今日”与“向日”对比,暗示出当朝的黑暗,为下文蓄势。

(3)“贤”与“愚”对比,揭露出当今社会,贤愚不分,正邪颠倒的现状。

(4)前面六句对结尾三句形成对比(反衬),既点明“当时意”---不愿委曲从俗,只有隐退避世,又十分辛辣的讽刺了社会现实,将感情推向**。(出两点即可。其它若合情合理,可酌情给分)

这是陈草庵写的调寄[中吕]山坡羊的二十六首小令中的第二十二首。 该曲起笔就用两个精工的对偶句,画出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醉睡图:一个是贪图酗酗大醉的陶潜,一个是贪图昏昏大睡的陈抟。“图醉”和“贪睡”,互文见义,极力渲染出他们醉了即睡、睡醒又醉的狂态。他们这种放浪形骸的狂态,是无法为元代那些追名逐利之徒所理解的。“此时人”,指作者所处的元代社会中那些为名利而角逐的人;“当时意”,指陶潜、陈抟当时那样做的用意。“此时人”与“当时意”用“不解”二字勾连起来,形成对比强烈的的句中对。这就使者急于知道何以“不解”,“当时意”又是指何而言,从而吸引者往下看。

“志相违,事难随”,这两个句短音促的对偶句,不加雕饰地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原来那位被锺嵘《诗品》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任彭泽令时,由于郡遣督邮至县,县吏谓应束带见之,而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家居安贫乐道,以诗酒自娱,终生不再出仕。而那位自号扶摇子的后唐失意举子陈抟,先后隐居五当山、华山学道,一睡常百余日不起,自后晋、后汉以后,每闻一朝兴亡,就心有不悦而攒眉蹙额好多天。等到赵匡胤登帝位,方笑道:“天下自此定矣!”后被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道家称之为陈抟老祖。渊明图醉,乃在于他那高洁的志趣与世俗的现实相矛盾,只好有如昭明太子所说“寄酒为迹”(萧统《陶渊明集序》);陈抟贪睡,乃在于他登上仕途之事难以在*污浊的乱世实现,只好走他隐居避世的道路。他们既对现实感到不满,而又无力变革现实,所以“不由他醉了齁齁睡”就事在必然了。“他”,此指“他们”,合写陶潜和陈抟;“齁齁”(hōù hōu),形容鼻息声。这里不仅用“醉”和“睡”照应开头两句,为他们洁身自好而甘于寂寞合写一笔,而且用“不由”二字将志事不合的必然情态一语道尽,从而点明了“当时意”的内涵,解开了“此时人”从追名逐利的角度无法理解“当时意”之谜。

曲意至此,已经豁然。但作者并不满足,更用“今日世途非向日:贤,谁问你;愚,谁问你!”再推进一竿,使“叹世”的主题鲜明而又尖锐地摊在者面前。如果说“向日”(即“昔日”)陶潜、陈抟采用“醉”、“睡”的方式敝屣世俗,终于赢得贤者、高士的美名,那么“今日”的“世途”(即“世道”,指社会状况)更非昔比,无论你贤也好,愚也好,竟达到无人过问的地步。昔已不堪,何况今不如昔,贤愚不分,正邪颠倒,这是什么样的世道,作者先用“今日”与“向日”这两个句中对作今昔对比,再用“贤,谁问你”与“愚,谁问你”这两个对偶句概括现实,并在整体上用前面六句对结尾三句进行反衬,从而将作者愤世嫉俗的一腔怨气喷发净尽,使全曲层层推进的波澜涌向了**,十分辛辣地对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进行了讽刺。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⑴ 如何理解“那个不去红尘闹”的“闹”?

⑵ 分“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的修辞手法。

⑴表面是指上文的鸡叫、鸦噪,实际是暗指人们为追逐功名而趋之若鹜、竞奔不已的丑态。

⑵“明日少年明日老”,以夸张手法,极写人生易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将青山的美好与人的憔悴,大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形成鲜明对比,劝喻人们不要为了功名而辜负青春,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注解〕

红尘:佛家称人世间为红尘。此指纷扬的尘土,喻世俗热闹繁华之地,亦比喻名利场。

长安:今陕西西安,汉唐京都,此泛指京城。

〔译文〕

从早晨雄鸡初叫,到黄昏乌鸦不停地聒噪。世上有哪一个人不去名利场上奔波?道路遥遥万里,江水千里迢迢,为了求取功名人们苦苦跋涉在长安道上。今天的少年明天就会衰老。江山依旧那样美好;可人的容颜却憔悴不堪了。

早晨的鸡叫了。黄昏的乌鸦也争着叫,他们那个不想在人世俗间争相表现?追求功名利禄需去长安大道 。那知这其间路途遥远,要历尽千心万苦。那知啊,明天 的少年明天也已经衰老。山依旧美好如惜,人,却已经衰老了。

“晨鸡”,“昏鸦”喻指社会中各色各样的人。他们都离不了一个俗字。在人世间沉浮。浮生一世,又有何为?何得?需知:功名路上险恶多。

去往长安功名大道,多年的悉心准备,就在一场无情的科举中败退。何苦而为之?

短短40多字。用了比喻、对偶、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

3、滕阁序 古诗勃的诗

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含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时九月,序属三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潦水尽而寒潭清/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满城尽带黄金甲

C.极娱游于暇日/地势极而南溟深/物极必反

D.穷岛屿之萦回/ 穷且益坚/觉宇宙之无穷

2.下列对文章中有关语句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出了秋天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3.下面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分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对滕阁景色正面描写中,将秋日特有的清寒景色以非常感性的方式精确地描绘出来。在这样的田光水色中,滕阁静静面对高入云霄的翠峰,四周是架空的阁道丹漆,鲜艳欲滴,恍如画中。

B.第三节开首远近结合,先是说身处滕阁之高,点出了滕阁的高度,因为站在滕阁上,可以轻易的俯视别人的屋背,也为以后的极目远望留下了伏笔。

C.“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写出了作者那种既存希望却又失望的无奈心态。至此刻,勃当时的迷惘心态可谓是一览无余。

D.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报无门却壮志不坠、笑对人生的执著态度。

4.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⑵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C 2.D 3.D

4.⑴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⑵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1.A、前一个“属”意为“ 属于”,后两个“ 属”意为“ 类,等辈”。B、第一个“ 尽”意为“完”,后两个“尽”为副词,意为“ 全”。D、第二个“ 穷”意为“ 困厄”,另两个“ 穷”意为“穷尽”。C 项中“极”的意思分别为:尽情地,偏远,达到顶点。

2.D 项应为虚实结合。“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为眼前实景,为实写。“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为想象之景,是虚写。

3.D无笑对人生之意。

【相关推荐】

《滕阁序》写作背景一

《滕阁序》写作背景二

高二语文滕阁序同步练习题及参***

点击查看更多王国维《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阅读答案附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48278.html

热门阅读

  1. 微课在通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 2016关于国际劳动节祝福语精选
  3. 儿童诗歌集
  4. 白朴的《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
  5. 描写春天的诗句和词语
  6. 爱国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
  7. 《北京》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8. 花草和大树美文摘抄
  9. 幼儿园托班周计划之一起玩
  10. 想要满世界的微笑美文摘抄
  11. 幼儿园小班《有趣的鞋子》教案
  12. 丰富多彩的四季作文
  13. 李清照 一剪梅 主旨
  14. 送给好友的除夕祝福语短信
  15. 教师个人转正述职报告
  16. 201年最温馨的生日祝福语大全
  17. 让我们一起奏响平安幸福的乐章演讲稿
  18. 捕鼠记四年级作文300字
  19. 五年级关于找春天的作文
  20. 正能量小品剧本校园
  21. 积极向上经典语录
  22. 格林童话故事第:同甘共苦
  23. 秋月无声抒情散文
  24. 浅唱离别话忧伤美文
  25. 关于春天的古诗词大全
  26. 悼亡友伤感散文
  27. 201心理健康班会心得
  28. 土地使用租赁的合同
  29. 七言古诗句
  30. 中秋节团圆祝福语
  31.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的读后感
  32.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
  33. 二年级植树节手抄报
  34. 《金子》的说课稿范文
  35. 小学记事作文:快乐除夕350字
  36. 班次的解释及造句
  37. 举手投足之间演讲稿
  38. 2015年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心得体会
  39. 庆祝妇女节的作文
  40. 成功人士经典励志句子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31 04:02:40
本页面最近被 412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辽宁,TA在页面停留了 143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