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袁州解印》赏析及阅读试题
束蕴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告别词,它描写了两位饱受压抑而又不甘屈服的狂士的离别。忧愤深沉、豪情激越,表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
词的上片写连夜起程,王迈为其送行。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地描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枝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束缊”,是乱麻捆起来,做成照明的火把,“宵行”,由《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转化而来,暗示远行劳苦之意。
“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书生本色,诗囊里都是他的心血结晶,那肯轻易抛掉呢!诗囊里装着他的诗篇,也装着他的一腔豪情满腹抑郁。
“天寒路滑马蹄僵”,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下句的“王郎”即王实之。刘克庄称赞他:“天壤王郎。数人物方今第一。”(《满江红·送王实之》)反映出对他的敬重、赏识。
在刘克庄奔赴广东之际,他夜半相送情谊之真挚,已然可知。刘克庄自称“刘禹锡”,是以锐意*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刘禹锡曾因讽刺朝中新贵被贬。刘克庄则因《落梅》诗中有“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之句,被人指为“讪谤当国”而被罢官。
在此之前,他已被三次削职。他在《病后访梅九绝》中有一首诗说:“梦得因桃数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却被梅花累十年!”其愤慨怅然之情,及其清品傲骨,表现得非常清楚,与唐代的诗豪刘禹锡相比,亦觉无愧。此时到广东做路一级的官,他“不以入岭为难”,然内心如刘禹锡式的不平之气,是不会遽然消失的。
过片“酒酣耳热说文章”,从结构上说,是上片情节的结局。又是可作为下片的开端,顺势翻出新的情节,安排颇显匠心。“酒酣耳热”表现了酒逢知己的欢乐,同时又是词人热情奋发,兴会正浓的时刻。
词人避开朋友间碰杯换盏的次要情节,而径直写出“说文章”的一幕,可谓善于剪裁。“说文章”极含蓄地暗示他们对时事的评论、理想的抒发,以及对忧愤的倾泄。
王实之秉性刚直,豪气干云人称子昂、太白。刘克庄也是言谈雄豪,刚直无畏。“惊倒邻墙,推倒胡床”两句,正是他们这种英豪气质的形象表现。前句写客观反响,后句写人物举动。两个狂士捋袖豁拳,乘着酒兴指点江山,语惊四座,全无顾忌,邻座惊傻观者竖发,全与我无关。这种形象的夸饰淋漓尽致地张扬了二人的豪气。
“旁观拍手笑疏狂”,作者设想,若有旁观者在此,必定拍手笑我二人疏狂。“疏狂”,意为不受拘束,纵情任性。“拍手笑”是一种不被他人理解的表现,对狂者来说不足惧,倒起着反衬作用。刘克庄与王实之在志士受压、报国无门的时代,将心头的积郁,化为激烈的言词、不平常的行动,自然会被称为“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态度明确坚定,可谓狂上加狂,雄放恣肆,豪情动人。有此一句,通篇振起。
这首词把一次友人的饯别,被词人装点地很像一出动人的独幕剧。在形象描写中,着重写人物的动态,从中表现感情的发展变化,始而愁苦,继而激愤,最后是慷慨奔放,以“风霆惊座”、冲决邻墙之势,将剧情推向**,避免了议论。在刘克庄的词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1. “天寒路滑马蹄僵”中的“僵”字很有表现力,请予以赏析。(5分)
答案:“僵”为“僵硬”之意,明写因天寒路滑、马行艰难的情状,暗写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有力地衬托出友人不畏严寒、不避艰险、夜半相送的深挚情谊。
2. 词的下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人物“酒酣耳热”的神情,谈论文章、“推倒胡床”的动作以及“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的语言,还有邻座吃惊、旁观者拍手而笑的侧面衬托,将两个狂放不羁、纵情任性的狂士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
拓展阅读
1、古诗长安遇冯著的赏析及阅读训练题
【原文】: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
冯著约在大历四年(769)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
【翻译】
客人从东方过来,衣服上还带着灞陵的雨。问客人为什么来,客人说为了上山砍伐树木来买斧头。百花正在悄悄地盛开,轻盈的燕子正在哺乳新雏。去年一别如今又是春天,两鬓的头发不知又生出多少。
《长安遇冯著》韦应物作品之一,作于大历四年或十二年,冯著是韦应物的朋友,这首赠诗表达对失意沉沦的冯著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慰勉。在叙事中抒情写景,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借写景以寄托寓意。
这首赠诗,以亲切诙谐的笔调,对失意沉沦的冯著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慰勉。
开头写冯著从长安以东而来,一派名流兼隐士风度。接着以诙谐打趣形式劝导冯著对前途要有信心。再进一步劝导他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乳燕焕发才华,会有人关切爱护的。最后勉励他昨日才分别,如今已经是春天了,你的鬓发并没有白几缕,还不算老呀!盛年未逾,大有可为。
全诗情意深长,生动活泼。它的感人之处,首先在于诗人的'心胸坦荡,思想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对朋友充满热情。因此,他能对一位邂逅的失意朋友,充分理解,真诚同情,体贴入微,而积极勉励。诗在叙事中写景,借写景以寄托寓意。情调和风格,犹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委曲宛转,读来一览无余,品尝则又回味不尽。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简要分析颔联的语言有什么特点?(4分)
【参***】:
(1)全诗叙事中抒情写景,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让人回味无穷。它的感人,在于诗人心胸坦荡,思想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前途有展望,对朋友充满热情。因此他能对一位不期而遇的失意朋友充分理解,深表同情,体贴入微而又积极勉励。
(2)诗人自为问答,诙谐打趣,大意是说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 斫除,显然是为了以轻快的情绪冲淡友人的不快。“采山”句是俏皮话,打趣语,其寓意即谓谋仕不遇,心中不快。
2、《晚春江晴寄友人》阅读答案及赏析
【**--试题】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注】韩琮,字成封,长庆进士。初为陈许节度判官,后历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等职。
1、作者描写了晚春江上所见的哪些景物?(2分)
2、请简要回答,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落日、绮霞、远山、青草(答出1点给0.5分)。
2、通过描写晚春江上明丽的景物(1分),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1分)、思念友人(1分)的感情。
这首小诗(五言绝句)主要写景,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在暮春三月的晴江之上,诗人仰视,有落日与绮霞;遥望,有远山如眉黛;俯察,有青青的芳草。这些物态,高低远近,错落有致。韩琮此诗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调一致,显得很自然。
《晚春江晴寄友人》是唐代诗人韩琮的作品。此诗以写景为主,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全诗四句,前三句重笔状景,畅快明丽,景中之情悠然轻远;最后一句收笔言情,情中之景则更富有色彩,情景交融,自然和谐。
韩琮(生卒不祥)字成封,长庆进士。初为陈许节度判官,后历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等职。这首小诗主要写景,而情孕育景中,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
首句写道:“晚日低霞绮。”“霞绮”即艳丽多采如云霞的锦绮。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病中辱崔宣城长句见寄兼有觥绮之赠因以四韵总而酬之》中写道:“信题霞绮缄情重,酒试银觥表分深。”其中的“低”字很妙,写出此刻已经是落日西下之时。这里,诗人描写了落霞经晚日金光的映射所具有的色彩斑斓,极为绮丽的美景,不但突出了一个“晴”字,也为后面景物描写奠定了基础,为情感的抒发营造了氛围。
诗人接着写道:“晴山远画眉。”意识是说,在晴朗的天气里,青山一抹,宛如美人画眉的翠黛。这里,诗人把“晴山”喻为美女的眉毛,也赋予山之人的情感。可以说,不但表现出山之美,而且暗示了诗人喜爱的心情。其中,一个“远”字很妙,形容词用作动词,将“山”与“眉”关合起来,不但给人高远空阔之妙,而且描写将静态动态化,给人以无尽的审美想象。
第三句写道:“春青河畔草。”这句也许化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 “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这是一首对丈夫思念的诗歌。到了唐代,王维的《送别》中写道:“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其中后两句的意思就是说,春草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游子你能不能回归?在诗歌中,“青草”这一意象,就蕴含了思念与怀想的意思。同时,“青”让我们想到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可以说,一个是初春,一个是仲春。就这个“青”字来说,在诗歌中,也如“绿”字一样使诗歌的“境界全出”。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整个河畔一片绿油油的景象,甚至延伸到远处。诗人韩琮借此表明了与朋友的惜别与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写道:“不是望乡时。”这一句是承上句“春青河畔草”而来,这是诗人情感的表现。其中,“望”字很见功力。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登高望远,怀乡思人,往往却是自伤情。然而,诗人不说此时“正是望乡时”,而是说“不是望乡时”,这是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这样,不但强调了望景怀乡之意,而且暗示了诗人所具有的一种无奈的伤感。真是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切矣,在写作上,这更有助于提高表情达意的效果。
在艺术上,首先,情景交融,情感深厚。诗歌的前三句重笔状景,末一句收笔言情。其次,注重意象的选择,提高诗表达效果。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自然和谐。再次,仰视俯察,形成开阔空间,提升诗歌的意境。诗歌中,诗人站在三月的晴江之上,仰视,有落日与绮霞,有远山如眉黛;俯察,有青青的芳草。这样,一仰一俯,空间拉大,境界高远,情从中来。
3、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原诗】:
昔看*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诗风受民歌影响,平易活泼,自然质朴。
【翻译】:去年欣赏*的时刻与诗人你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我便又回到了你的身边。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着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眼睛,顾盼着万里青云。辽阔江天,山明水净,我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首联“昔看*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意思是说,昔日,在观赏*的时与“君”分别;今天,听到秋蝉的鸣叫,又回到“君”的身边。“看*”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即秋菊。这里代指秋季。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听玄蝉”即黑色的秋蝉。据《礼记?月令》记载,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这两句,诗歌采用拟人手法,并从对方(秋风)的角度来写,也就是代秋风设辞,匠心独具地创造了“我”(即秋风)形象,及其“我”的老朋友(“君”即诗人)。诗人用了一个“惜”字和一个“今”字相联系,不但表明了时序的变化,而且也为诗歌营造了一个秋韵浓郁的审美意境。
尾联“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意思是说,秋风使长天澄澈,大地清明,正好可以登高四望,为感谢秋风的深情厚意,我就算抱着这残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欣赏秋的美景,领略秋的情韵。其中,“扶病”二字暗合了“一年颜状镜中来”,不但更进一步写出一年容颜衰变的原因,而且也表明了不减豪情,还要登上高台。为什么要登高呢?登高可以愿望,可以畅怀,可以激发文思,更可以真切感触宇宙,感悟人生。这正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所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里,诗人在这极度的“扶病”中,也“为君”“上高台”,不但表达了诗人对秋的爱,也表现了诗人顽强不息的意志和高远的情怀。
总之,这首诗歌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刘禹锡在遭贬之后,仍然能保持着对“用世”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从艺术手法来说,诗人变换视角,代秋风设辞,使情感的抒发得到更好的表现。同时,诗人还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更表现出诗人虽然衰老,但没有消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
一:
1.首联中的“君”是指____。“我”是指____。“看*”“听玄蝉”点明___的时令。
2.诗中点题的诗句是__________。
3.古人评价此诗“后四句衰气一振”、“英气勃发”。说说你的看法。
4.简析颈联中“思”和“眄”,“动”和“开”这四个字的妙处。
二:
⑴这首诗中哪两个情境形象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特征的?(2分)
⑵结合全诗内容,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表现镜中诗人的“颜状”;并说明为何会有如此“颜状”。(4分)
⑶诗中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除对偶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4分)
(4)首联中哪一个物象暗扣着题目?第二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5)前人称刘禹锡“英迈之气,老而不衰”,三、四两联是如何表现诗人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4分)
三:
1.与诗题中“秋”字直接照应的意象有“*”和“ ”。(1分)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悲秋之作,表现了由此生发的人生易老之感。
B.首联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情有意的“秋风”形象。
C.颔联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正面点出“始闻秋风”。
D.尾联中的“天地肃清堪四望”表现出跌宕雄健的风格。
3.赏析“马思边草拳毛动”中“动”字的表达效果。(4分)
【参***】
1.诗人 秋风 秋风去而复返
2. 五夜飕飗枕前觉
3.评得对。因为第四句“一年颜状镜中来”写自己始闻秋风时为自己颜状衰变而感叹,而颈联借马和雕表达自己对用世的渴望,尾联又描绘了自己登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直接抒发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进取精神。
4.颈联的意思: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眼睛,顾盼着万里青云。正是秋风,使骏马心动,使鸷雕睁眼。“思”和“眄”为因,“动”和“开”是果,这四个字,不仅写出了骏马和鸷雕内心驰骋疆场和搏击长空的渴望,还显示了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或奔赴疆场,或搏击长空。诗人通过这两个形象,描绘了秋风的魅力,展现了自己振奋昂扬的精神面貌。
二:
⑴看*(1分);听玄蝉(1分)。
⑵衰老(衰惫、衰弱、衰颓)(2分);生病(扶病)(2分)。
⑶比喻(2分)(如仅答“拟人”则不给分;如既答“拟人”,又答“比喻”则给1分)。
以马、雕自比,具体形象。表现出作者渴望驰骋疆场、搏击长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2分)。
(4)①玄蝉(或“蝉”)。②对比(或“衬托”“反衬”),蕴涵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
(5)①骏马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盼顾万里青云而睁开双眼,诗人笔下的骏马和大雕蕴涵着生气和力量。②诗人就是抱病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身老*却豪情不减。
三:
1.(1分)玄蝉
2.(3分)A
3.(4分)骏马因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着拳曲的毛。这里骏马的“动”应和着内在的“思”,透过骏马的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表达了诗人十分坎坷人生经历和远大*抱负,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4、李商隐《无题》原文赏析
江行无题一百首·其四十三
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
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翻译
战争过后那余下火灰犹存,遭兵洗劫只剩几户穷人家。
拂晓之时江面上无人争渡,寒气袭人向沙滩残月西沉。
注释
余烬:指兵灾之后残存的东西。
创作背景
《江行无题》组诗作品是作者被贬为抚州司马赴任途中所作。晚唐朝庭*黑暗,社会动乱不宁。当时,杨行密与朱全忠等在长江一带混战,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诗人对混战的军阀十分痛恨,有感而作这组诗。
作者对军阀所进行的战争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遭受战争之苦的人民怀着深厚的同情。这首诗描写了遭战火洗劫后江边江面荒凉破败的景象。
在这首诗描绘的画面中有两组镜头:一是兵火过后只剩下几户人家的穷村;一是拂晓之时,在残月余辉笼罩之下无人争渡的冷清的江面。诗一开始便点出了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兵火”。“有余烬“三字,说明这场“兵火”刚刚烧过。这首诗的第二句具体的表现了兵火烧过之后的景象,兵火给人们带来的后果。平时,村落虽然贫穷,但不会只有“数家”。战争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使无数人流离失所,逃往他乡,“贫村”才剩下了“数家”,是战争造的罪孽。一个“才”字表现了诗人痛恨战争的感情,也表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深重的程度。这首诗的第二组镜头境界开阔,但情调凄凉悲苦。平时,一在拂晓之时,江面上是百舸争流,游人争渡的景象,而此时,在兵火过后,江面上没有了“争渡”的情景,只有那兵火无法烧到的“残月”落向那兵火烧不着“寒沙”。这些描写,蕴含羞人民的苦难,深寓着诗人的感情。
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点就是由两组画面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意境。反战的主题,诗人对此争及战争发动者的憎恨和对人民的同情都是从这里表现出来的。由于在诗中诗人以客观抒情诗人的姿态出现,故而使人更加感到诗境、诗情具有冷静的客观真实性,从而加强了诗歌的*力。这首诗语言通顺流畅,短短四句小诗,描绘出众多的形象,语言的概括力是很强的。
5、陈启佑小小说永远的蝴蝶原文及赏析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面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光。我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带来一把伞呢。”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睛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他只是过马路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睛,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过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下来,人潮涌向马路*。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是我只离她5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的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道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5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