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端午日赐衣》全诗翻译与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20 10:45:35

杜甫《端午日赐衣》全诗翻译与赏析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注释:

(1)宫衣,指官服。曾经有谚语说:“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指在端午节的风俗,吃粽子后穿上画了图案的衣裳,可以让这一年都不再怕风霜。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指在端午节这天,自己终于可以*了,757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遗,这首诗应该是那时候写的。被恩荣,指得到赏识而觉得荣幸。

(2)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葛,指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这两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

(3)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指穿着;清,凉爽。全句的意思是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

(4)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意内,指心里。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荷圣情,指充满圣上的恩情。全句的意思是,心里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竟然刚好,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圣上的恩情。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端午日赐衣》是唐代杜甫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五言律诗,757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遗,在端午节的这天,自己终于可以*了,自己被得到赏识。

《端午日赐衣》出自《全唐诗》。这是诗人在757年五月,官拜左拾遗时所作。诗人描写了端午节的风俗,实际上是描写了自己在*之后的心情。“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是叙述端午节的风俗,与题目相对应。意思在说,在端午节时期,皇上赐给我了名贵的官衣,在这样的端午节被恩宠。“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运用了典故,形容衣服的材料非常好。在《吴越春秋》《采葛歌》中,有“弱于罗兮轻霏霏。”,谢庄诗:“叠雪翻琼藻。”都是表现了衣服材料的良好。“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思是说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意内称长短”中“称”有不拘平仄的意思。“称长短”是恰好称意的意思。如“多叠满山谷”、“意内称长短”是也。洪仲欲读作平声,谓长短合意,若经称量者,如《枚乘传》所云石称丈量。这首诗整体语言风趣,运用了典故,表现了自己在端午节终于可以*的心情,是对皇帝的感恩。

拓展阅读

1、《归雁》

《归雁》是唐代伟大的作品。此寄托了深切的乡思,并流露出对朝廷的系念和对国事的关心。情景交融,构思精巧,先赋后兴,独具特色。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⑴?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⑵!

⑴ 此二句,自问自。客,指自己。几年,犹几时。东,一作“春”。

⑵末句正是申明“肠断”之故。

(3)文:春天来了,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最让我悲伤的是,连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飞去,而我却挪不动步呢。

创作背景:

作于公元764年(广德二年)春暮,在成都草堂。浦起龙注:“神味高远。旧编广德二年(七六四)自梓、阆还成都作,则‘东来’字不合。当是大历三年(七六八)出峡后。”信如浦说,则此乃最后的一首五言绝句。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点明了时间和客居情况,表达急切渴望回归故乡的心情。安史之乱以后,八年来,带着一家老小背井离乡,从长安、洛阳、秦州辗转流离到四川成都。中“东来”二字亦作“春来”。这年初春,他在川北的阆州飘泊时,就已经作好了准备,打算由水路下渝州出峡,以便回河南老家。但由于老朋友严武第二次到成都任东西川节度使,邀请到成都,于是打消了出峡的念头,举家重新迁回成都草堂居住。“万里客”三字,饱含着经年奔波的凄楚况味和浓烈的乡思之情。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按说应当回家了。他在不久前写的“生平第一首快”(浦起龙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就满怀激情地表示过:“白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如今又来到成都,早就萦绕于怀的回乡之愿,不知要到何年才能实现?一个问句,表现了人渴望回乡而不能的急迫心情。

2、《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寄身且喜沧州近,顾影无如白发何。”这两句是说,寄身之处地近沧海,虽然无可奈何,但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已是两鬓斑白的人了。所喜已经年老,此去距归隐也不远了。人感到前途无望,无可奈何,只有退而归隐这一条路。失意人之心态,跃然纸上,悲怨之情,尽在言中。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州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参考

多年沦落的生涯,谁知竟得到天子的厚恩。世间万事我都已参破,只想学醉饮狂歌的古人。江上的月色分外清明,胡雁从夜空飞掠而过。秋风吹起,淮南已树木凋尽,楚地山头的落叶想必更多。且喜暂时可以寄身的地方,在那沧海近旁。对着明镜来回照影,萧萧白发徒然地令人心伤。如今你们同我都已经老去,都一样是这般步履龙钟。你们还叮嘱我要留意风波险恶,真叫我深深惭愧无限感动。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是唐代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这首抒写了他量移沿海之地悲喜交集的心情,和自伤老大的感慨,隐含着对于所受打击的愤懑不平,以及对友人的殷切关怀表示由衷的感谢。

失州入幕,年岁已垂垂老矣;虽然寄身有地,但心情不能不是感伤多于慰藉。这首即写这种帐触之情。

首联写人奉诏内移沿海的感受。起句字面上称美皇恩浩荡,实际止用春秋笔法,以微言而寄讽意。人曾被贬南巴,此次奉诏内移,也是一种贬滴,只不过是由极远的南巴内移到较近的近海之睦州罢了。所以“承优诏”云云,实是反说,愤激不平才是其真意。对句则由止句之婉讽陡然转为无可奈何的一声浩叹,是真情的淋漓尽致的倾吐,也将上句隐含的讽意明朗化了。醉歌,它常常是作为古之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刘长卿两次被贬在其心灵上留下创伤,借“醉歌”以排遣,已属无奈,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进一层透出人徒知如此的深沉感慨,这就将苦清暗暗向深推进了一步。首联二句已点出人情绪,次联则以江州景色而染之,脉顺势而下。

3、“玉玺不缘归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玉玺不缘归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这两句是说,隋炀帝因巡游而致亡国,但却反转来用推测语说,如果**不被李渊夺去,要是隋朝不亡,隋炀帝的游船将会走遍天涯海角而至死不悟。虽是推想,却又不是纯出臆测、凭空泛论。用笔灵活,语气跳脱,读之如散文。

出自李商隐《隋宫(一)》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①玉玺:皇帝特用的印章,用玉制成。这里指代国家**。

角:迷信说法,人的额骨隆起像太阳一样,称为“角”,是帝王之相。李渊起兵前,有人吹捧他是“角龙庭”,必得天下。这里即以“角”指代李渊。

④锦帆:指隋炀帝乘坐的游船。

长安城闻名的隋宫,在烟霞中锁闭;却想把遥远的扬州,作为帝业基地。

若不因天命,玉玺归龙凤之姿李渊;隋炀帝的锦缎龙舟,早该驶遍天际。

如今腐草中,萤火虫早就绝了踪迹;隋堤上的杨柳枝,唯有暮鸦的聒啼。

断帝荒淫而亡国,黄泉若遇陈后主,岂敢把亡国名曲后庭花,重新提起?

长安的殿阁千门闲闭,空自笼罩着一片烟霞,又想在繁丽的江都,把宫苑修建得更加豪华。若不是皇帝的玉印归到了李家;隋炀帝的锦帆或许会游遍天涯。当年放萤的场所只剩下腐草,萤火早就断绝了根芽;多少年来隋堤寂寞凄冷,两边的垂杨栖息着归巢乌鸦。他若是在地下陈后主重逢,难道能再去一曲《后庭花》?

《隋宫》是唐代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此人晚年江东之游时所作,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同名七绝同时,当时李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这是首咏史吊古,内容虽是歌咏隋宫,其实乃讽刺隋炀帝杨广的荒淫亡国。此写隋炀帝为了寻欢作乐,无休止地出外巡游,奢侈昏庸,开凿运河,建造行宫,劳民伤财,终于为自己制造了亡国的条件,成了和陈后主一样的亡国之君。讽古是为喻今,人把隋炀帝当作历史上以荒淫奢华著称的暴君的典型,来告诫晚唐的那些荒淫*、醉生梦死的统治者。采用比兴手法,写得灵活含蓄,色彩鲜明,音节铿锵。

首联“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点题。人把长安的宫殿和“烟霞”联系起来,形容它巍峨壮丽,高耸入云。用“紫泉”代替长安,也是为了选取有色彩的字面“烟霞”相映衬,从而烘托长安宫殿的雄伟壮丽,可是,如此巍峨的宫殿,空锁于烟霞之中,而皇帝更愿意住在芜城。上句着一“锁”字,也突出了长安宫殿的雄伟。经此一垫,下句顺势而来。不居长安,另取江都,隋炀帝贪图享乐、为所欲为的本性已隐隐揭出。一写景,一叙事,一暗写,一明说,写法虽异,但都是围绕批判亡国之君这一主皆而驱使笔墨的。

三、四句“玉玺不缘归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人以虚拟的语气说:如果不是由于皇帝的玉印落到了李渊的手中,杨广不会以游幸江都为满足,他的锦帆,大概一直要飘到天边去吧。据史*载:杨广不仅开凿了二千余里的通济渠,多次到江都去玩;还开凿了八百余里的江南河,“又拟通龙舟,置驿宫”,准备到杭州去玩,只是未成行罢了。人从隋炀帝贪图游乐的众多史实中,信笔拈取他耽于乘舟出游这一典型事例,予以讽刺。用笔亦实亦虚,虚实结合。说它“实”,是因为它是以历史故实和隋场帝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为依据的,所以尽管夸大其事,而终不失史实和人物性格之真;说它“虚”,是因为它揉入了人的艺术想象,是通过幻觉而产生出来的最高真实的假象。实际生活中,锦帆之游是绝不会远及天涯的。艺术创作妙在“似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玉玺”一联是深得此道的佳句。在修辞上,此联采用了上下蝉联、一气奔腾的流水对,使句呈现出圆熟流美的动态。

颈联“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涉及有关杨广逸游的两个故实。一个是放萤:杨广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在江都也放萤取乐,还修了个“放萤院”。另一个是栽柳: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树映龙舟。”把“萤火”和“腐草”、“垂杨”和“暮鸦”联系起来,于一“有”一“无”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深寓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于今腐草无萤火”,这不仅是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更深一层的含意是,杨广为了放萤夜游,穷搜极捕,弄得萤火虫绝种。“终古垂杨有暮鸦”,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景象。

上句说“于今”“无”,自然暗示昔“有”;下句说“终古”“有”,自然暗示当“无”。从前杨广“乘兴南游”,千帆万马,水陆并进,鼓乐喧天,旌旗蔽空;隋堤垂杨,暮鸦自然不敢栖息。只有在杨广被杀,南游已成陈迹之后,暮归鸦才敢飞到隋堤垂杨上过夜。这两句今昔对比,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只表现对比的一个方面,既感慨淋漓,又含蓄蕴藉。

尾联“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用杨广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实,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把批判荒淫亡国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陈叔宝因荒淫亡国,投降隋朝,和当时隋朝的太子杨广很相熟。杨广当了天子,乘龙舟游江都的时候,梦中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等相遇,请张丽华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这首舞曲是陈叔宝所作。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人在这里特意提到它,意为杨广目睹了陈叔宝荒淫亡国之事,却不吸取教训,既纵情龙舟之游,又迷恋亡国之音,终于重蹈陈叔宝的覆辙,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在最后发问:他如果在地下遇见陈叔宝的话,难道还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舞一曲《后庭花》吗?问而不答,余味无穷。

取材于前朝亡国故实,以的语言,批判亡国之君,晓喻晚唐皇上,立意高远。篇中以实词撑住,以虚词斡旋其间,取得了既整饬工严又流动活泼的艺术效果。

点击查看更多杜甫《端午日赐衣》全诗翻译与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57275.html

热门阅读

  1. 弘扬长征精神的诗歌范本
  2. 林建致精选语录
  3. 2016圣诞节礼物祝福语
  4. 用劳动铸就梦想杂文随笔
  5. 快乐的6儿童节作文
  6. 有关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
  7. 高中军训日记
  8. 中心小学毕业典礼主持词范文
  9. 雪孩子童话故事
  10. 好听的唯美句子
  11. 房地产公司年终工作总结
  12. 点燃工商激情演讲稿
  13. 感恩节祝福长辈的短信
  14. 啄木鸟找事做 童话故事
  15. 关于安全月的征文
  16. 除夕包饺子作文
  17. 狐狸偷魔法棒的故事500字
  18. 表示豪情壮志的诗句
  19. 杜甫赞美春天的诗句
  20. 2018迎新春祝福对联
  21. 刻在岁月里的诗美文
  22. 安徒生童话《区别》
  23. 《说声对不起》教学设计
  24. 中秋节的简短祝福语
  25. 等候一个斑斓的邂逅情感美文
  26. 千年不倒翁诗歌赏析
  27. 写几句描写月亮的诗句
  28.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论文
  29. 章太炎经典名言
  30. 记叙文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31. 《望庐山瀑布》古诗原文
  32. 小学六年级上册《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33. 拓展训练七巧板心得体会
  34. 赵本山喜剧小品剧本
  35.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说课稿范文
  36.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学设计范文
  37. 中专毕业自我鉴定怎么写
  38. 母亲节微信祝福句子
  39. 初中九年级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范文
  40. 小学学校工作计划推荐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31 00:46:05
本页面最近被 813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湖南,TA在页面停留了 108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