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清溪行》全诗翻译与赏析
清溪清我心, 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 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 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 空悲远游子。
注释:
⑴清溪:河流名,在安徽境内。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⑵诸:众多,许多。
⑶新安江:河流名。发源于安徽,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
⑷度:这里是飞过的意思。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
⑸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
⑹游子:久居他乡的人。
清溪的水色给我清心的感受,清溪水色其它水泽的地方不同。请问新安江,你水色清澈能比得上清溪吗?
人好像在明镜中,鸟好像在屏风里的。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我听来,就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
人行明镜中, 鸟度屏风里。
《清溪行》是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李白到池州时的作品。这两句是说,清溪之水清澈见底,一平如镜,人行溪旁,身影映入水中,如在镜中行走;附近山峰,层峦叠翠,山影映入水中,鸟飞如度屏风。全取动态,却感到景色十分幽静、美丽,如入其境,如画中游。
《清溪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主要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创设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秋后李白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景点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仿佛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汇入长江。李白游清溪作有许多有关清溪的诗篇。这首《清溪行》主要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
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说:“《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
最后,诗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拓展阅读
1、王维《桃源行》全诗翻译赏析
王维七言乐府诗《桃源行》将陶渊明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改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更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颇为后人称道;还有同名诗词刘禹锡、王安石的“桃源行”也各具特色;初山微画雕《桃源行》则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一种理想社会的迷茫意境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渔舟逐水爱山春, 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 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 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 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 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 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 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 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 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 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 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 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 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 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释:
(1)逐水:顺着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为。
(4)一说“行尽青溪忽值人”。见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6)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7)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8)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9)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10)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1)物外:世外。
(12)房栊:房屋的窗户。
(13)喧:叫声嘈杂。
(14)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15)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16)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
(17)薄暮:傍晚。
(18)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19)灵境:指仙境。
(20)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
(21)游衍:留连不去。
(22)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
(23)峰壑:山峰峡谷。
(24)云林:云中山林。
(25)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2、《两宋词·赵长卿·浣溪沙》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一味风流一味香①。十分浓艳十分妆。自然娇态自然芳②。
楼上好风楼下水,雪前栏槛竹前窗。也宜单著也宜双。
注释①一味:单纯地;一意地。②自然:自若,不拘束,不呆板。
鉴赏这首词的笔调十分活泼,行文非常流畅,读来一点也不费力。赵常卿善于用口语写词,这首词反映了他的写作风格。
上片的写法十分新颖。三句句法一致,每句中都有相同的修饰词,都是用反复的修辞方法表达自己欢快的心情。“一味风流一味香”,只有一种风流态度,一种清新的香气,好不好呢?似乎有一点遗憾,但作者却不以为意,“十分浓艳十分妆”,浓艳到十分,化妆到十分,是不是有点过头了呢?也不是,词人同样觉得很好,“自然娇态自然芳”,只要自然而然,不管是一味风流,还是十分浓妆,都是美的,都值得人欣赏。上半片写了三种境界,却不发表评论,留给读者自己思考。三句话十分流利,一气呵成,明白如话,给人清新俊朗的感觉。
疏泉洗研图(局部) 【明】 弘仁 上海博物馆藏
下片继承上片的流利风格,楼上有好风,既有轻柔的风,又有像苏轼所云的“千里快哉风”,是一种洒脱的感觉,楼下没有风了,但是有流水,潺潺的流水,有一种幽静的美,读者喜欢哪一种呢?还有,面对这景致,你是愿意单独欣赏,还是与你的好友、爱人一起欣赏呢? 作者的意思,是认为“也宜单著也宜双”。一个人静静地欣赏,也很好,那是一种安静的、悠闲的,甚至带有一点神秘意味的心情,如果是两个人一起看呢?那就是二人之间心意相通的气氛了,楼上的风轻快地拂过,楼下的水静静地流过,栏杆上、栏杆前积了一层薄薄的雪,窗前的绿竹在轻轻地晃动,这一切的微妙之处,只有你们两个人可以体会。
作者善于写梅,写了很多咏梅的词,那么这首词是不是也写梅花呢?从上片来看,好像可以这样说,至于下片,乍看好像又和梅花没有什么关系了。那么,作者到底用意何在?说它是描写一种心境,一种悠然的、敏锐的、润泽的心情也未尝不可。不管是哪一种风流,哪一种娇态,不管是清风还是流水,不管是雪景还是竹声,只要有一种善于感受的、平静的、温暖的心情,就同样会发现它们中间蕴涵的无限的美。
本词调浣溪沙,为唐教坊曲,过片两句多用对偶,比如苏轼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过片两句云:“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辛弃疾的《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云:“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以上都是标准的对偶句,这首词的过片“楼上好风楼下水,雪前栏槛竹前窗”也是如此,看来作者还是严守惯例的词人,但是纯用口语,清新流利,给人明快的感觉,则是词人的创造,在明快之下,还有值得回味的微妙体验。(曾涛)
链接宋时广泛使用龙脑香。龙脑,也称脑子,渤泥(今文莱)、三佛齐(今印尼苏门答腊),阇婆(今印尼爪哇)、凌牙斯加(今马来半岛南端)、注辇(今印度东南科罗曼德海岸)诸国都有出产,渤泥最多。龙脑香是龙脑香树干析出的白色晶体,有类似樟脑的香气。当地人入山把龙脑树截为板段,木板横裂出缝,脑汁凝溢其间,干燥后再劈取之。色如冰雪,状如云母,其成片者,谓“梅花脑”,以其状似梅花,又俗称“冰片脑”。次谓“金脚脑”,其碎者谓“米脑”,碎而与木屑相杂者谓“苍脑”。取脑略尽,其木片谓“脑札”。宋时,东南亚诸国来朝贡和贸易者常带此香。亦可入药,中医学上习称“冰片”,宋廷秘方和民间医师都已用此物配方。宋人还把它置于瓷器中封固后加热,其蒸气凝结成块,谓之“聚脑”,主要用于调合薰衣香等香精。当时妇人佩戴的花环诸物都用此香。还有一种如油者,谓“脑油”,其气劲烈,又可浸香合油。可见,宋时此香用途已相当广泛。
3、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是秦观的一首名作。有趣的是人们对它的欣赏产生了很大歧义。《冷斋夜话》说:“东坡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于扇。少游死,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清代徐釚《词苑丛谈》却不同意:“东坡绝爱尾二句,余谓不如‘杜鹃声里斜阳暮’,尤堪肠断。”王国维《人间词话》也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纷纷下’,无我之境也。”一首优秀的作品,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能发现它的美。
绍圣初,新*上台,秦观被削了官职,远徙郴州。这首词就是在旅舍中写的。
一开始,词即描绘出一幅凄迷的画面:楼台从云雾中渐渐消失,迷濛的月色模糊了江河的渡口。这“津渡”,从更深一层意义来讲就是人生的渡口。词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感到迷惘,他想寻找世外桃源,可眼前是迷迷濛濛的一片,谁能为他指引迷津?
这时候,词人正孤零零地呆在一所孤零零的旅舍中,一扇门隔断了整个世界,紧闭着春天的寒冷,一丝儿暖气也透不进来,多么沉重的孤独感啊!天边一抹斜阳,黑暗似乎即将来临,暮色中又传来了凄厉的杜鹃的啼叫。据说杜鹃是古代的蜀王杜宇,失了江山,无家可归,只能不断啼叫:不如归去!一声声啼叫,一口口鲜血。此时此境,人怎堪忍受?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十四个字写尽羁旅中的孤独、乡愁,塑造出一个情深意浓的境界,使自然景物都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受到人们的赞赏是很自然的。
下阕一开始说收到很多信。南朝陆凯寄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收到远方的来信,可以慰藉一些寂寞吧?不,反而砌成无数的恨。见信而思人,恨不得团聚,此其一;当时元祐*人尽遭迫害,信中定无好消息,此其二。
于是,词人发出疑问:郴江很幸运地围绕着郴山,为谁要流到潇湘去呢?这也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思考。四处漂泊,历尽艰辛,究竟是为什么呢?与“可堪”两句相比,结尾两句境界更加开阔,且进入了人生哲理的深一层思考。善写大境界而又经常流露出“人生如梦”幻灭感的苏东坡,偏爱末两句词,也是很自然的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60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