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寄母亲》的教案设计
学习过程:
诗歌导入:
(出示投影片)同学们,这是一张什么图片?(学生回答:纸船)同学们,你可知道这只小小的纸船曾经载着一位游子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故土和母亲的浩瀚的太平洋上的孤舟里,冰心含着热泪,专心致志地叠着一只又一只纸船,然后抛到海里,她总希望有一只能够漂到日夜思念的母亲的身边。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创作的一首诗歌——《纸船 寄母亲》,让我们随作者一同漂洋过海,一同来感受作者的赤子情怀。
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简介作者:
1、(出示冰心年轻时代的照片和字幕)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学生朗读,教师简要评说:“中国文坛世纪老人未能跨越世纪门槛”的确是我们民族的一种遗憾,但是冰心老人博大纯洁的灵魂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却时刻激励感召着我们不断前行)
教师导入:同学们,更详实地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创作情况,将为我们更好的品评文学作品搭设一方平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让我们来更进一步走进冰心的世界。
(学生自由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冰心生平创作的有关资料)
附:学生课堂交流资料摘录
学生一:冰心创作风格被文坛称为“爱的哲学”,它的三个支柱——母亲、童心和自然,这可以在课后的《繁星》、《春水》的导读中得到印证;
学生二:冰心的父亲是一位开明的具有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冰心自小是身着男装长大的。七八年的海边生活给冰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冰心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到大海;
学生三:冰心是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也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使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冰心”的笔名始于作者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学生四:根据诗歌的创作年代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冰心年轻时代正值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她也和诸多爱国志士一样,选择了先外出求学,后回国拯救国民的救国道路。这首诗歌便是作者这段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学生五:我阅读了《繁星》、《春水》这本书,我注意到了作者在1923年8月27日还创作了另一首诗歌,名字叫做《乡愁》。我们可以结合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朗读课文: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如何停顿、如何选择重音)
整体感知: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游子对母亲深情的呼唤,寄给母亲最深沉的歌)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比赛。
学生根据银幕提示,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诗。
(出示字幕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不灰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 (本节是作者的想象,全诗的**)
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
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八,二十七,一九二三太平洋舟中)
学法指导:
教师导入:诗歌是一门浓缩的语言艺术。它凝练、优雅,令人浮想联翩。将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词扩展开去,都将写出一首首动人的诗歌,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分析重点字词来感悟诗歌独特的魅力。
(出示第一小节,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品味诗歌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教师总结:“从来”、“妄弃”“留着”这些词语说明冰心对母亲的爱由来已久;
“一只一只”、“抛”说明作者的心情迫切,深切地思念着自己的母亲。
合作探究:
1、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含着泪”:邮轮颠簸在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能够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远离母亲,以前钝化了的对母亲的情感突然间变得鲜明起来;女性纤柔敏锐的心灵难堪重负,灵魂难以得到解脱等等;《惆怅》一诗可以印证生病的冰心悲苦的心灵体验)
2、作者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冰心以孩子般的天真和纯洁,在儿童的游戏的世界中找到了寄托母爱的情感中介物)
学生质疑
学生提出自己尚未解决的关于本首诗歌的疑难问题,由学生老师帮助共同进行解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第三小节最后一句中的“她”为什么不用“我”?)
拓展延伸:
《纸船 寄母亲》这首诗歌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
(学生练笔,同学交流评价,老师点拨)
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希望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获得一把欣赏研读诗歌的金钥匙,同时,也在诗人的博大情怀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早日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栋梁。
拓展阅读
1、四年级语文上册《呼吸亲情感恩父母》教学设计
一、说设计背景: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知恩图报”一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人类感恩的美德一直在延续。然而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地位特殊,长辈的呵护、父母的溺爱,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还有不少的学生令人遗憾地成了不知感恩,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我们身边,这些现象比比皆是:在家里,吃饭时最好的菜他一人独享;电视遥控器他一人主宰;一点儿不如意就大吵大闹,或时不时给父母脸色等等,不知感恩父母。为了把中华民族感恩的传统美德一直延续下去;也为了唤回学生回报爱心的良知,重新构筑健全的人格,激发学生爱的情感。所以,我设计了《呼吸亲情,学会感恩》这节课。
二、说教学目标:
(一)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我将活动目标定位为: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能够体会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唤醒孩子们麻木的心灵,感受亲情的温暖,培养感恩意识。
能力训练目标:引导学生在自主反思,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中,认识到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情感教育目标:通过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学会感恩,以充满爱的心态去对待父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父母在生活中对我们做出的虽然平凡但却体现了伟大的爱。
难点:将感恩付诸于今后的行动,不是停留在浅层的认识上。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学校是儿童活动的另一片天地,是对其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我在平时的观察中发现,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条件水平高、成长环境优越,是生活在幸福中的一代,但就是这种幸福的生活使他们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一切都是很自然的。孩子们的心灵深处缺少一种可贵的东西,就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德育实践活动中,如何调动他们感恩的情愫,使他们对时代赋予他们的一切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是这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本节课具体的内容,我采用
2、2023年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数学
一、教材分析。
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是《体育与健康》中确定的篮球教材的教学内容之一。这是篮球运动中运用较为广泛而且常见的一种突破技术,它方法简单实用,具有动作迅速、隐蔽突然的特点。在高中年级学生已能较自如地在移动中控制好球的基础上,尝试安排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把其作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可提高学生控制球能力和手脚的协调配合,对于其它技战术的学习与掌握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该项篮球技术学习,让学生在学练中自己探究、分析、合作,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生分析。
参加篮球选项教学班的学生大多数都有一定的篮球基础,对篮球的兴趣也较浓厚,学生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模仿、自学以及自控能力,又具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班级的体育骨干能力较强,同学之间团结合作,集体荣誉感较强。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动作原理及其实用价值。
2、通过学习初步掌握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过3个连续的障碍。
3、在游戏中体验成功感,并能在游戏中尝试运用所学技能,增强学好篮球的自信心。
四、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通过播放比较精彩的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受到启发。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三步上篮的基础动作留在学生的脑海里。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动作。
课前:在多媒体的支持下观看——nba比赛,将比赛中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与自己掌握的技术对比,通过对比纠正自己的错误动作。课中:抓住特点,图文互补,以视频中的正确动作为根本形成主观映像,贯穿行进间运球和换手的时机的教学。首先由前面设置的障碍为原因引出问题,“我该怎么办?”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并让学生试着找出解决的方法,并结合视频中的动作设计自己的动作,从而体会到遇到有障碍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同时,根据正确的技术动作修正自己设计的动作,引导学生找出本技术中的关键点,“换手的时机”。以彻底的了解和掌握直线运球过障碍变向换手的基本技术。课后:主题升华。用精彩的比赛让学生体会期中的快乐。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引出主题导入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讲述篮球。
幻灯片和篮球视频的播放。
共享文件。
教师示范动作。
教师点评。
教师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下课。
全体起立,全体坐下。
思考与学习。
学生示范动作。
学生阐述思路和想法。
学生间相互点评。
教师点评。
教师总结本单元的知识。
ppt和视频播放。
欣赏作品。
观察。
欣赏优秀的学生动作。
观看多媒体。
幻灯片和篮球视频的讲解。
1.同学们想不想学习篮球技能,让自己在球场上可以叱咤风雨?那么下面我就带领你们走进篮球是世界。
2.任务一:教师讲解篮球的基本知识,篮球的基本技能。
3.任务二:通过幻灯片和篮球视频讲述三步上篮的知识。
4.任务三:教师示范正确的技能动作。
5.任务四:学生们自己练习。
思考。
观看幻灯片和视频。
思考。
实践练习。
ppt的播放。
1.请动作好的同学说出想法,动作的变化?
2.要求其他同学从思考、观察、示范等不同角度进行简单的评价。
表达动作的思路,相互评价。
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到了那些知识,有没有在脑海中掌握了这个技能?
总结本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思考:如果障碍很灵活,我们该如何办?
考虑用一些假动作来“欺骗”障碍,以达到自己过障碍的目的。
3、2023年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数学
2.比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90%的学生能够说出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步法,70%能说出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要领。
【过程与方法】90%的学生会持球三步单手肩上投篮,80%学生能够跨步拿同伴手中的球连贯三步单手肩上投篮,且有一定的命中率,发展学生的协调性、提高手臂力量等身体综合素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与他人积极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相互观察与评价,积极参与不断进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及三步上篮一大、二小、三跳的步法的动作和节奏掌握。
教学难点:三步上篮的第一步跨步接球及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的协调、连贯。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2分钟)。
课堂常规:。
1.集合整队。
2.师生问好,报告人数。
3.检查服装。
4.宣布本节课内容。
5.安排见习生。
(二)准备部分(10分钟)。
教法组织: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散开。
1.一般性准备活动。
拉伸练习:(体前曲拉伸、弓步拉伸、)教师示范、领做学生跟做。
2.专门性准备活动。
(1)慢速运球跑、两个篮球场边线慢运球过障碍;。
(2)口头提示单脚跳起跨过,
(3)练习行进间单脚跳起的协调性。解决双脚起跳的问题)。
3.球性练习:(双手拨球、俯背运动、腰部饶环、跨下“八”字饶环、抛接球、)教师示范、领做、口令提示动作要领,学生跟做。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42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