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香的散文
第一篇:山林里的栀子
骑行到一条偏僻的乡村公路上时,突然闻到阵阵栀子花香。这么一个没有人家的地方谁还会来种栀子?我诧异的把脚踏车停在路边,开始在周围寻找,却只见一些野蔷薇在田坎地头开的正欢,而栀子花连影也没见着。
难道是嗅觉有误?我嘟囔着准备骑上脚踏车继续前行时,前面不远一座种有油茶的山包引起了我的注意,是不是山上有栀子呢?我快步过去,稀疏的茅草丛里一株栀子立马就进入了视线,细细的枝干上一些黄瘦的叶子,枝头盛况的几朵洁白小花很是打眼。我忍不住俯下身来,把鼻子贴在小花上,狠狠的嗅着。
很显然飘到远处的花香不光是这几朵小花的功劳,这里一定还有不少的栀子。我把脚踏车推进山上的油茶树丛里藏好,顺着一条被踩得东倒西歪的茅草痕走进油茶深处。其实我是个胆小如鼠的人,但是今天 这浓郁的花香却使我暂时把恐惧抛在了脑后,幻想自己会像渔人一样走进一处世外桃源。
约莫二十几步后,掩映在油茶树后的一大片栀子就凸显在了面前,那一簇簇洁白列队在着实狠狠的给了我一份惊喜。
宁静的山林,醉人的花香,蔚蓝的天空,耳边不知名的鸟叫,蜜蜂和蝴蝶在花丛里飞来飞去。我兴奋得有点忘乎所以,一个人站在栀子花边拍着巴掌蹦了起来。
突然觉得自己特别幸福,居然如此幸运的独享到一片开满栀子的山林?我贪婪的用手抚摸着一朵朵洁白的花,又用鼻子狠狠的嗅着这*天然的香味,不舍得离开。最后我决定做一次小偷,折几支枝干最健壮花瓣最白最大最厚的栀子带回去。一支,两支……够了吗?那边有一朵更大,那边一朵又更美,那边一朵好白……不知不觉我的怀里已经有了一大抱栀子……
回转的时候是下午三点,太阳还很大,为了尽可能的让这些从未离开过山林的栀子少受点烈日和风的夹击,我把车子调到最高档位,用最快的速度往回家的方向赶。一到家里,马上把已经被风吹得有点蔫了的栀子摊放在客厅的地上,然后掏出手机兴高采烈的给友人发信息:我采了好多栀子,现在整个屋子都是香香的了。然后坐在地上用心的剪去花枝末端的老叶,疏理掉一些太过于繁茂的叶片,再把他们一一插进灌满清水的玻璃花瓶里。"你采了多少啊,还能满屋都是香的?"这些只在花店里见过鲜花的人哪里知道,栀子花,哪怕只有一朵也是足以让满屋都飘上香气的,更何况这里还有好些呢。
第二天,当窗外鸟儿叫醒黎明的曙光,我睁开眼看见水瓶里昨天还耷拉着的栀子已经和在山里时一样新鲜了,似乎这花瓶从来就是它的家,它从来就没离开过生长的土地。
几天过之后,洁白的花瓣开始泛黄,但浓郁的香味却丝毫不减。直到两个礼拜后,那些泛*花朵已经枯萎成了一团褐色,我把它们摘下拿到鼻子前面还能闻到一种干燥的浓郁的香味,和初开时的那种润泽之香有了一些不同。再看那些摘去花朵的枝条,居然还有了嫩绿的新芽,我疑惑的拿起花瓶转来转去仔细观察那些浸在水里的枝干,发现许多小小的白点附在枝干上面,我抽出一支用手指去摸了摸,硬硬的,原来这是它们破皮新长的根须。
我期盼着这些野栀子的根须快点长,到时候可以分给更多的朋友去移栽,待到花开时日,那宠辱不惊的洁白将会把更多的惊喜散发,而大家也一定会喜欢这种既不张扬又不平庸的花儿的。
身处闹市,有花,唯有夏初的栀子花,可真实的近距离接触,且价廉物美。你看,车站旁、学校边、菜场口,总有许多开得正好,含苞待放的栀子花,被装在塑料盆等待出售。
栀子花洁净、素雅、馨香如兰、洁白如玉。一朵朵被人买走戴在头上,别再胸前。平凡得一如买它的人们——不福不贵不娇气,只是默默地散发着幽香,沁人心脾。
栀子花平凡幽静,开在山野,栽在屋旁。小时和伙伴们漫山遍野跑遍家乡的大山小山,总要随手摘一些野花插在头上,或编个花环戴在脖子上。这些野花总能使充满野性的山村女孩子显出一点娇美来,而唯独栀子花是采回来送给母亲和姐妹的,多余的则放在装满水的大碗里养着。不为欣赏,只为给贫瘠的土砖房里增添一点生机。有时夜里被蚊虫咬醒,又会在栀子花的香七中熟睡至天明。
栀子花虽然平凡,却很温馨。农家的庭院都载有一到两株栀子花,而栀子花开时又适逢端午节前后,亲朋好友互相庆祝节日时,总会摘几朵自家院里的栀子花送到对方家,以表有福同享的心愿,也是朴实的农家人表达友好的方式。
我家屋后的那株栀子花树,据说是爷爷的爷爷栽的,它根基很深,花枝呈圆形三开。每到开花季节,花香便从屋后的窗户随风飘进来,熏得尚在梦中的我更是醒不来。有时早起的奶奶捧着还带着卤煮的栀子花枝放在我的床边,等我醒来。裹着小脚的奶奶最疼我了,总是在我耳边轻唤着“竹子哎,刚开的栀子花真香呀,睁眼看看吧。”而我总是翻过身又睡去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物质很贫乏,我们小女孩扎头发用的是裁衣服剩下来的布条儿和旧的毛线。扎在头发上如鸟窝边露出的稻草,显得单调且干枯。我起床后母亲给我梳好头,便把奶奶给我摘的栀子花插在 我的两个小辫子上,并且学着《白毛女》的腔调唱着“我家的女儿也有花戴……”唱得我心花怒放,跑到邻家去炫耀一番才回来。
如今我的奶奶早已去世,我的母亲也将近七十岁了。我家那株老栀子花也被父亲由屋后移栽带对面山边的菜地里。每年的花期也开得多了,只是成年的我很少有时间回家随心所欲的去采摘花朵,更不稀罕戴 在头上了。每年母亲在栀子花开得最盛时打电话说:“今年的栀子花开得又比去年多好多,你又不能回来摘些去。”虽然我在电话中极力表现得很高兴,但还是能感觉到母亲电话那头的落寞。
偶尔在夏初的早晨行走在街头,看到卖栀子花的都是些年纪偏大的老人。或许他们也是像我母亲是住在远离城市的小山村,只能通过电话与女儿分享一下栀子花的馨香罢了。
买一两朵栀子花别在胸前的衣扣上,一股久违的香气渗入鼻腔,透进心田。走在路上,心里盘算,明年的栀子花开时节,定要抽空回去,闻闻久别的花香,亲亲可亲人的母亲。
拓展阅读
1、醉饮桂花香散文
十月的桂花,正是香里时。
清晨推窗,香袭扑面。一下子就彻香了心扉,落香了体润。
几株青青翠翠的桂花树,张开着树冠,淡庸着从容着优雅着立在秋草横长的草地上。圆圆的树冠,点点灰白色的桂花错落在绿丛中绽放,层层叠叠。头顶上的桂花,绽放着平常淡若,和我招手呢喃温柔的阳光,叙谈着弯月缠绵的拥抱。树下是洒落的桂花香袭,点点桂花朵躺在草地上,沉醉在浓郁的暗香里。
一阵温软的秋风飘来,从深处溢出,带着暗香。淡淡清清中不火烈、不张扬,除了暗香还是香。凝望头顶上的桂花,有零散的颗粒、有簇拥成片的浓密,有成线的朵朵,有黏在一起的圆堆。阳光下灰中泛白,夕阳下点点落黄,晚间又是另一番景象,树丛间桂花都悄悄莹莹的泛光。
我闻香而醉,饮香而眠,依香而动。
秋色里桂花树墜点香袭,与秋风、秋雨、秋浓染成一幅秋景,香了整个秋天,弥漫了秋季浓浓的香袭,圆满了一个秋季。绵绵的秋润里,蘸着一笔深秋,画着横竖的瑟瑟秋雨,泼着撇捺的况神心逸,收获着漫漫的山峦起伏的秋红。
眼前的桂花树,簇立在清草地上,灯光洒在树冠上,一层淡黄色的流光。
我绕着桂花树转了一圈,除了一树深绿,桂花都隐在了树叶中了,看不见桂花,却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
红叶潇潇落下,秋雨渐渐凉去。而秋雨绵绵中的桂花依然散发着浓浓的香,依然依恋着雨声中的浓浓的秋情。
相思秋雨绵绵,把桂花种在了心里。捧着一杯暖暖的、浓浓的桂花茶闻香、在浓密的桂花树下陶醉。夜幕下一帘香袭罩着深幽的秋色,挂在灰色的天幕上,透出在星光点点里,溢出浓浓的暗香。我在桂花树下渡步,在桂花香中念想…
2、粽子飘香忆祖母散文随笔
端午节来了。看着超市冷藏柜里刚上市的粽子,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母,想起了她缚的粽子。
小时候每年过端午节,缚粽子用的芦苇叶子全是祖母从江边或河边亲手打回来的。先把叶子煮一下,再洗一下凉干,同时把大米用水淘洗一下。接着在祖母的带领下,家里会缚粽子的人便全部行动起来了。先用三到四片叶子相互重叠着摊成一排,再把叶子头部卷成圆锥状,用勺子将米把里面填满,再用叶子的剩余部分将大米裹好密封,最后再用一片叶子沿粽子四周缠绕一圈,用手指摁住余留的叶子尾,用穿针从粽子中间插进去,再把细长的叶子尾穿进针孔里,从另一面把穿针慢慢拔出来,这样就把那细长的叶子尾带到了粽子的另一边,再用手慢慢把叶子收紧,一只又大又好看的粽子就完工了。我总爱捏着那细长的叶子尾,把粽子拎起来看,就像欣赏一件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有时粽子里还要放些红枣、红豆、花生等,使得粽子的品种更加丰富。
粽子一般都是头一天晚上缚好,端午节一大早祖母就起来煮,煮粽子时还要放些鸡蛋或鸭蛋一起煮。等我起床时,灶房里早已飘出粽子诱人的香味了。因为缚的粽子较多,多余的粽子总要放进大瓦缸里用水养起来,吃较长一段时间。我之所以了解如此多的细节,因为那时我是祖母的小帮手,专做插穿针、数粽子之类不需技巧、不用费力的小活。
不仅是粽子,祖母包的包子,捏的馄饨,擀的面条,煮的红烧肉、红烧鱼……,哪一样都是我无法忘怀的美食。但在那艰苦的年代里,这样的美食当然不是天天都能吃到的,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尝一下鲜。不过祖母腌制的自家产的咸菜、萝卜、酱豆等,倒是每餐必备的小菜。
我从高中寄宿学校以后,就再也没有时间看祖母缚粽子了。随着八年前祖母辞世,让我今生彻底失去了这样的机会。那全家乐享天伦的情景,只能在一次次的回忆中再现……
我开始记事的时候,还是公社化的生产队时代。年近五十的祖母已不再参加集体劳动了,挣工分养家糊口的事情,就由父亲、叔叔和姑姑们继承了下来,还有后来嫁进门来的母亲、婶婶们。不是祖母不想出工,而是繁杂的家务让她离不开家。那时我们家十好几口人,祖母在家洗衣、做饭,打理菜园,饲养猪羊和鸡鸭,家务活一点不比出工轻松。因为人多,我们家自留地也多一些,祖母总是随季节变迁周而复始地播种、采摘,总会让全家人吃上时令新鲜的果菜。
再后来,就像分田到户一样,我们家也由一个大家分成了几个小家,祖母被安排由二叔家赡养。但平常她依然过着独立的生活,继续着忙碌的家务。不愿给别人添丝毫麻烦,这是她一生未曾改变的性格。但她对家人的牵挂和关爱,总是默默地落实在行动上。无论农忙还是平时,只要有空闲,祖母常去地里帮忙;未分家时,中午吃不完的饭菜,总是夏天留锅里,冬天装进碗罐焐在灶堂里,等在地里做体力活的父亲、叔叔和姑姑们傍晚回来当“晚茶”;分家后,她经常做些自己舍不得吃的好菜,等待寄宿在校的孙子孙女们周末回家改善一下;到我们上班拿工资了,给她一点生活费,她也从来不肯要,说我们要结婚,要买房,在外面出门就要用钱,云云。总之,就是不肯让我们为她花钱。
祖母长方脸,慈眉善目,一看就是那种让人信赖、容易亲近的人。即使生气时也常是脸上带着笑意,换句话说就是她不是真心生气。她从不羡慕人家的富裕,也不嫌弃别人的贫困,把子女们调教得温文守矩,知书达理。在生产队里,她从来没有争过份外的利益,倒是经常在生活上接济队里那些困难的人家;那时候家里很难得开个荤,每逢此时,她都要盛一大碗米饭挟些荤蔬菜送给左右邻居家;有时菜比较丰盛时,则送一碗米饭一碗菜;把大家都安顿好后,留给她自己的只有那诱人的香味了。
祖母也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但她没有缠过脚,一双勤劳的大脚踏遍了她生活的这方土地。年轻时在生产队挣工分,年老后仍在自家地里劳作,操持家务;自己种的多余的果菜,还一早起来赶到集市去卖;空闲时自己编制鱼网,到河里钓螃蟹和河虾;上世纪九十年代,七十高龄的她也曾到江边去捞过鳗鱼苗。晚年的祖母还信了教,每次礼拜她都风雨无阻,赶往路程不近的教堂。有时年轻的教友骑车带着她去,大多数时候则是自己来回走,路上走累了就歇一下。她那双没有缠过的大脚,有力地支撑着虔诚的她。
生活中,祖母也是非常“讲究”的人。每每走亲戚出远门,都要洗涮梳理一番。那时候牙膏牙刷还没走进农村,她总是先用食盐涮涮口,然后洗脸,再把长长的头发梳理一下,绾起来,用黑色的网鬏网起来,用簪子一插,最后换上那身洗得有点褪色的蓝布衫,腰间别一条小手绢,臂上挎个小竹篮,遇上下雨天时手里还要打把油纸伞。这身打扮总给人一股净雅、清爽的感觉,就像她调理的菜园一样,一行行、一垅垅,整齐有序,一丝不苟。
祖母的身体状况向来挺好,除了血压有点偏高,并无其他患疾。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我立刻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因为平常都是我往家里打电话,不是重要的事情父亲一般不主动打电话给我的。
因为得的是“中病”,事前没有任何的征兆,她突然之间便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了“植物”人。在医院抢救治理一段时间后,就在医生无能为力的目光中从医院转回了家。自从“中”了以后,祖母便不能吃东西了,除了不间断的输液之外,只能通过*灌输一点奶粉、米汁之类的流质食物。在祖母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我总算挤出时间陪着她度过了几个日夜。我坐在床边,紧握着她的手,希望她能感觉到身边的我,更希望她能睁开双眼,像往常一样询问我在外面的情况。但从脚开始慢慢往上体漫延的冰凉告诉我,与祖母的诀别快到了。
那天雨夜的那一刻,恰巧就我一个人在祖母身边,目睹了她生命的最后一瞬:她突然睁大了双眼,咽喉间发出一声闷响,就像平常打了一个嗝,然后就慢慢地合上了双眼。短暂的数秒,祖母的生命之旅就停止在我的眼前。那一刻,我没有呼天怆地的痛哭,甚至忘记了痛苦。我平静地拨打着电话,把祖母走了的消息通知已经疲惫的亲人们。因为我知道,祖母这次真的要出远门了,是去那她一直为众生祈祷的天堂。
端午前夕忆起祖母,是因为身体里流淌着的血脉亲情,是为追忆淳朴的乡风习俗,更是盼望代代传扬那勤劳、善良、宽容的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
此文已酝酿月余,但因忙于几个计划外的事务,以致延至端午方才成文。我相信天上的祖母是不会怪我的,因为她从不轻易责怪别人,更何况我是她疼爱有加的长孙呢!
3、读《栀子花和小女孩》有感500字读后感
翻开那本书,一行清晰的字体印在我的脑海中:栀子花和小女孩。从这一刻起,我便认识到了那株“美丽”的栀子花。
故事从这里开始说起:从前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住在一个村庄里,旁边还有一颗茂盛的栀子树。有次小女孩要参加一场芭蕾舞大赛,她想要一件有着栀子花色彩与芳香的裙子。栀子树知道了,便让树怪用身上的花做成一件裙子送给了小女孩。小女孩逐渐长大,爱上了一个男孩,而男孩想要一个穿着婚纱、坐着带旗帜的绿色小船的女孩当新娘。栀子树知道后,又用身上的绿叶满足了女孩的愿望。当女孩白发苍苍地回到家时,寒冷的天气冻得母亲病卧不起,栀子树又把树干奉献出去,给女孩烤火,而它此时的心愿还是做栀子树。
读到这,我的眼眶已经红了,这只剩树桩的栀子树真是最美的“风景”。栀子树的行为让我禁不住赞叹与敬佩,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它有的是一颗真挚的心,所以才会感动读者。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外貌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才能经久不衰。
在我们身边,也有一群类似的人:他们努力工作着,创造出了美好的世界。有默默无闻的环保工人;有心灵手巧的厨师;有妙手回春的医生;有不辞辛苦的农民工人;还有正义勇为的警察……也有一个无私奉献的同学——李雅雯,她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主动拿起扫把在轻轻地扫动着……
往往,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把这种“美”传递下去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46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