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适《江滨梅》全诗原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22:58:55

王适《江滨梅》全诗原文及赏析

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⑴。

注释

⑴弄珠人——即仙女。《列仙传》:“郑交甫尝游汉江,见二女,皆丽服华装,佩两明珠,大如鸡卵。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

参考译文

寒冷中忽见梅花一树,花开就在汉水之滨。

没想到春色花开早,却怀疑是仙女佩明珠。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这两句是说,汉水之滨,寒梅开放,不知不觉中早春已到;那梅花的绰约风姿,好比是弄珠的仙女。诗句以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把梅花的神态、风韵全写活了。

作者

王适,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690年前后在世(约唐武后天授初年),字不详,幽州人。

《江滨梅》是唐代诗人王适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摄下了早梅的一组短镜头,表现出诗人对江边早梅惊望、凝想,继而颔首、自笑的乍惊乍喜之状,并巧妙地描画出早梅如珠似玉的幽姿雅韵。

小诗全用陈述笔调,诗人似指点着向我们讲说他新奇的发现:“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突兀的语势,流注一气的笔调,口语般平畅的语言,共同表现出惊叹不已,喜不自禁的激动情绪。这两句写梅花的“早”。“忽”字写出骤见早梅时的突兀感,这突兀中包含着反常,而这反常正显示出早梅的特性。由梅前的“寒”字,点出梅花开放的时间。在覆雪的山崖前,在水流枯落的汉水之侧,一树早梅却已开了花,这怎不叫人惊叹!这一句通过忽见早梅的感情意绪的渲染,使人领略了早梅凌寒傲雪,神清骨秀的贞姿劲质。这同“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早梅》)、“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庾信《咏梅花》)异曲同工,但更简约含蓄。

次句从开放的地点写这株梅的早开。梅花早放,而近水者犹早,所谓《早梅》诗说:“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诗人所见正是汉水边上先发的早梅。这里点题、释题,写明此梅早发的条件。使前面的“忽”字有了着落,后面的“疑”字也可坐实。另外,从写实的角度看这句也勾画了江滨早梅的剪影,同后两句结合起来,正构成一幅清淡悠远的江滨早梅图,这读完后两句便自然领略。

诗人把他惊人的发现匆匆告诉我们后,感情仍在兴奋之中。这时他恐怕感到所述还不完全,不能让人尽解其心。于是,又把话折回,补叙出他在确认眼前所见竟是早发梅花之前心中的疑惑,眼前的错觉:“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这两句仍说梅“早”。但是具体地写出自己在骤见的突兀之后,心中进而由疑误产生的幻感。诗人是北国幽州人,想不到江南梅花这样早地送来了春意,初见,完全出于意外,竟把点点新梅疑作弄珠人手中玩耍的珍珠。北人不适梅花,也可为情理中事。王安石《咏梅》中有“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而此处强调“不知”,正是为了引出下句的“疑”。这两句的构思十分精巧,美丽的想象,奇妙的比附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以珠喻梅花,既写出它润泽光洁的形色,又写出它春节见人的内质,可谓形神兼备。而“弄”字尤其用得好,生动、形象,颇有美感。它包含的萦绕牵连之意,正使人想到珠玉的串连、飞动,进而想到一树疏枝横斜、蓓蕾如珠的清疏淡雅的早梅。

这两句,以疑梅为珠,写梅早得出人意料。同其他许多写早梅的诗立意相同,但想象丰富,诗的形象更为优美动人。而从全诗看,它又同前两句相连,使江边早梅的剪影活泛起来,由远而近,由朦胧而清晰,在外面眼前展开了一副清幽淡远的江滨早梅图。诗人错觉写真,真而又巧,发人联想。

这首绝句写早梅,但不是一般地刻画形象,而是把自己初见不识,欲辨忘言,惊定复思,疑其为珠,再看知为早梅,这样一个发现、思索、认定的过程写出来,使读者也跟着领略一番,如身临其境。同时,诗人又以错觉写真,巧作譬喻,生动地展示出临江早梅的美丽花姿,读者从梅临江早开的时地,和如珠似玉的比附中深识梅花气傲寒冰、骨沁幽香的高韵劲节。

拓展阅读

1、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接下来小编为您带来了登岳阳楼,**!

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⑴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⑵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无。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或廊上的栏杆。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是杜甫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山的壮阔,在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山的壮阔,与人胸襟的博大,在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味。事实上,赋法是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2、蝶恋花 柳永 衣带渐宽终不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经典 句抒发了作者的相思之愁。该剧句出自柳永的《蝶恋花》 。下面unjs.com整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理解*在栏杆上的心情。

打算把**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柳永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以上这篇是蝶恋花 柳永。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章,请**您的好友。更多宋词三百首 尽在:句大 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3、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古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的意思:那千里平野上,喝够了水的稻子一定是葱绿一片;于是觉得,这五更天雨水敲打着梧桐,是那么的动听。

出自宋代人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 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释

1 苏秀:苏,今苏苏州。秀,秀州,今浙嘉兴。

2 苏:指干旱后的稻苗因雨水复苏了。

3 骄阳:猛烈的阳光。

4 霖:一连数日的大雨。

5 梦回:从梦中醒来。

6 此句语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

7 此句语出杜甫《春日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8 最佳音:这里指雨打梧桐的声音。

9 望岁:盼望丰收年成。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

一夜之间,炎炎烈日的晴空,忽然降下了渴望已久的甘霖;我在睡梦中惊醒,只觉得浑身舒,凉气沁人。我不愁屋子会漏雨,淋湿我的床;只是欣喜溪流中涨满了雨水,不用再为干旱担心。我想,那千里平野上,喝够了水的稻子一定是葱绿一片;于是觉得,这五更天雨水敲打着梧桐,是那么的动听。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欢欣鼓舞,更何况田间的农夫,祈望着丰年,该是多么的高兴。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是宋代人曾几创作的七言律首联写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秋雨梧桐,一般都觉得愁人,作者却说是最美妙的声音,这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

首联写喜雨,从晚上下雨写起。“一夕骄阳”与“梦回凉冷”是鲜明的对比。人在闷热的天气中入睡,一觉醒来,白天烈日的余威已被部扫除,代之以清凉舒的夜风,来天下起了大雨。这两句虽然是实事实写,但由先对气候的不满忽地改变成很满意,细微地反映了人心中的喜悦。人同时又选了“梦回”这一时刻,来表达自己这份心情,更加显出意外地惊喜———这场雨,人已经盼望很久了。

次联写对雨的感受,用西人的惯技,融化前人句为己用。出句“不愁屋漏床床湿”,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句;对句“且喜溪流岸岸深”,用杜甫《春日村》“春流岸岸深”句。虽用前人成句,但贴切眼前景事,与首联一意相贯,在句基础上加了“不愁”、“且喜”二语,在旧句上翻出了新意,达到了能生能活而自成佳句的`要求。是写听雨,又形象地道出了盼雨的心情,也隐隐表示自己的喜雨不单单是因为大雨赶走了炎热,带来了凉爽,这就引伏第三联的情感,也为尾联预留地步,所以元方回评说这联写得流动便利。

第三联仍写喜雨。一句是想象之辞,说明自己喜雨,是因为这场时雨,使庄稼能喝个饱,秋收有望;一句是以听雨打桐叶,寄托自己欣喜的心情。西派学杜,在炼字上花工夫,尤注重虚字的锤炼。这联中的“应”字、“最”字,都下得很有精神,加深了句意。不过,出句的“千里稻花应秀色”,也见唐殷尧藩《喜雨》,不知是偶同还是有意袭用。钱钟书《宋选注》对这联的对句有独到的评价:“在古代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照例是个教人失眠添闷的境界,像唐人刘媛的《长门怨》说:‘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断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又如温庭筠《更漏子》词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曾几这里来了个旧调翻新,听见梧桐上的潇潇冷雨,就想象庄稼的欣欣生意,假使他睡不着,那也是‘喜而不寐’。”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这句很有帮助。当然,说到底,这样的写法就是将旧事翻新,打破常规,也就是西派要求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脱胎换骨”。

尾联纯抒情,把来的情感更转高一层,说遇到了这样的好雨,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如此高兴,更何况那些盼望丰收、渴求雨水的农夫们呢?用“犹”、“何况”数字承先启后,是故意通过自抑而达到高涨。正因为人没田,他的欢欣鼓舞才有更深的意义,他与民同乐的心意也完表达了出来,所以清纪昀评说:“精神饱满,一结尤完足酣畅。”

这首从谋篇到句法,都是典型的西派风格。但写得情真意切,所以不觉得峭硬。尤其可贵的是,西派学杜,常常表现在技巧上;这首学杜,除技巧外,还学习了杜关心民瘼,注意在歌中树立自我形象,讲究格,所以更为成功。

4、贼平后送人北归的翻译

作者: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战乱时我和你一同逃到南方,时局安定你却独自北归家园。

流落他乡头上已经生出白发,战后的家乡也只能见到青山。

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凉故关。

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野草,将处处伴随着你的悲苦愁颜。

这首写于平定“安史之乱”之后,意在伤己独留南方,不能与朋友同来同返,并抒发了对乱后形势的忧虑之情。

题为“贼平后送人北归”,“贼平”,指公元763年夏历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率残部逃到范阳,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安史之乱”最终被朝廷平定。“北归”,指由南方回到故乡,《新唐书》载司空曙为广平人,这个“广平”,据考证当在今河北或北京境内,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首联交代送人北归的因,抒写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世乱”之时,司空曙和友人一起逃到南避难,如今天下已经太平,友人得以回去,自己仍滞留他乡,“独”字含义丰富,一指友人独自北还,一指自己独不得还,含有无限悲感。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上句“生白发”亦有双重涵义:一是形容乱离中家国之愁的深广,一是说时间的漫长,从战乱开始到结束,前后历时九年。“旧国”指故乡,“见青山”是说假如友人回到故乡,田园庐舍肯定是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从这句起,以下都是想象北归人途中的心情和所见的`景物。律讲究“起承转合”,一般在第三联转折,此却在第二联完成“承”、“转”,章法上别具一格。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颈联尾联单从友人方面落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这一联点明“残垒”,即残破的壁垒,泛指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故关”,为兵家必争之地,估计也残破不堪了。因而这一联着重写“贼平”后残破、荒凉之景,笔力所致,“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濡《历代评注读本》)。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尾联继续虚写友人归途中所见所感。上句写景,“禽”和“草”本无知觉,而曰“寒禽”、“衰草”,正写出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言愁无处不在,“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这里与一、二两联遥相呼应,针线细密,用笔娴熟。

这是一首酬赠,这类题材在“大历十才子”集中比比皆是,但多数思想平庸,艺术才力贫乏,缺少真情实感,这首却能独辟蹊径,通过送北归的感伤写出“旧国残垒”、“寒禽衰草”的乱后荒败之景,由送别的感伤推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

点击查看更多王适《江滨梅》全诗原文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18249.html

热门阅读

  1. 有关过年放烟花的作文
  2. 《夸夸我的同学》的教学反思范文
  3. 财务管理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4. 乡愁对母亲的怀念散文诗
  5. 《燕子》的优秀教学设计
  6. 小学春季开学了第一课安全教案
  7. 《麦山的黄昏》高中读后感
  8. 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的演讲稿
  9. 4世界卫生日祝福健康的短信
  10. 《骆驼祥子》读后感初中作文3000字
  11.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工作计划范文
  12. 搞笑的小品剧本《宠物见面会》
  13. 新形势下灵璧县农机化发展探讨论文
  14. 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结报告范文
  15. 大年三十除夕拜年祝福语
  16. 人生最美心静如水散文
  17. 小学校长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18. 课文《好汉查理》教案
  19. 201年鸡年简短祝福语大全
  20.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阅读题答案和赏析
  21. 经典寓言故事造父学驾车
  22. 读《细讲弟子规》有感范文
  23. 关于读书的诗词
  24. 个人述职报工作告优秀范文
  25. 梅开二度成语解释及造句
  26. 端午节的诗句带译文
  27. 《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的优秀教案范文
  28. 我做西红柿炒鸡蛋随笔
  29. 2015经典感悟人生的句子
  30. 字励志对联大全
  31. 寒假的学习计划模板
  32. 猴年公司拜年祝福语
  33. 有关友情的感恩节祝福语分享
  34. 幼儿园圣诞节祝福语精选
  35. 搞笑穿越小品剧本《团队精神》
  36. 除夕送给家人的祝福语精选
  37. 吃年夜饭作文600字
  38. 《浙江潮》教案设计
  39. 精彩瞬间初三作文
  40. 3植树造林宣传标语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30 16:17:30
本页面最近被 834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吉林,TA在页面停留了 135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