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对母亲的怀念散文诗
我的乡愁如故居老屋顶上的炊烟,袅袅升起
拉着风箱的母亲不停的咳嗽声,是我的无奈,是我的叹息
我的乡愁是母亲素洁满身的补丁,密密缝补
煤油灯下的母亲一针一线,是我的温暖,是我的甜蜜
我的乡愁像母亲头上的白发,根根银白
蓝天白云下母亲慈祥的双眼远眺,是我的怀想,是我的祝福
我的乡愁似一只空中飞翔的风筝,细细长长
寒风中挺不直腰的母亲紧紧拽住的线头,是我的感伤,是我的愧疚
我的乡愁一如老屋门前缓缓流淌的江水
江水幽幽,我亦忧忧……
【三月的思念】
我把岁月小心折叠
放进三月。
寒,依旧从风掀开的裙角
绕梁而来
趁这夜深人静
把杯中的酒
和着吹进的窗风与花的味道
一起饮下
夜,不会阻拦
仍然黝黑而深远
一如山梁上那一枝蓬蒿
任三月肆意的撩拔
唤不醒春日的记忆
燃着的烟头在三月的夜里
缓慢的游走
游走在杜甫的草堂上
游走在后主的台阶下
眸里的月亮
冰冷
一轮轮泛出
油菜花与落叶的颜色
拓展阅读
1、怀念母亲的2500字作文
导语: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任何感情都比不了的情感。 下面为大家奉上怀念母亲的经典文章,让我们跟随着文章一起来感恩和怀念我们的母亲吧!
母亲节到了,可我们的母亲离开我们却已经五年了。星转斗移,光阴“射”箭(母亲活着总这样说)。我的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了,在一所职校任教,两个小儿子一个大三、一个大二,我的工资也晋升了,生活是越来越好了,而我时常反问自己,母亲为什么不能多活几年,多分享一点我们的快乐,弥补一下她艰难而又勤劳的一生呢?
母亲一生生下六个孩子,长大成人的有五个,长子出生后,还来不及取名字就夭折了,这对母亲的心灵是多么大的打击呀,也正是这一点激发了母亲对以后的五个孩子倍加细心、万般呵护。我在这五个孩子中居中,首上是二个姐姐,首下是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二个姐姐均出生在一九五九年以前,那是一个十分困难的年代,即使是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也难熬过这最艰难的年月,听说母亲总是把好一点的米粥留给孩子喝,自己吃糠、树皮、野菜。有一次为了一家人不至于挨饿,母亲平生做了一次“贼”,就是偷集体的白菜。由于天黑、心虚,母亲菜没有偷成,倒吓得神经错乱,折磨得母亲风餐露宿,逢人就求,要食物给孩子吃。也许诚心感动*,颠疯了一年的母亲居然神奇般地康复了。这一年多母亲受尽了凌辱,身心受到了巨大的摧残。
我和弟弟出生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期,国家形势有所好转,农民除了在生产队劳动之外,也可以少量种点自留地,凭着父母亲的勤劳,一家人的生活能勉强维持。记得每逢过年,母亲总要把裁缝师傅请到家中给一家人添制新衣服,她自己却还要在昏暗的煤油灯底下给一家人做鞋子。在弟弟长到5—6岁时,不幸又发生了,不知什么原因,弟弟的右腿上部与身子的交接处,非常疼痛,而且越来越利害,渐渐地不能行走了,别人说这要信迷信,可母亲坚持把孩子送进合作*室*,每天把孩子送到合作*室打针后,再回生产队劳动。起初一点疗效也没有,后来医生建议可以适当配合一下理疗,也就是每天晚上用桐油点火曛,用桐油*。对于白天劳动了一天的人来说,这是需要多大的毅力呀。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第三个月,弟弟居然站起来了,而且到现在依然无恙。要不然我弟弟怎么会有今天呢?
小妹在5岁以前好生病,生病时很吓人,全身僵硬,不醒人事,那时我们村的'人们都叫这种病为“抽筋”,而且是周期性,大约每3—5个月便要发生一次。我们村又穷又偏僻,离村卫生室又远,每次发病总是由家里人轮换抱着小妹往村卫生室跑。有时是母亲一人承担,母亲每一次总能从死神那里夺回小妹的生命。现在才知道那是营养不良,缺钙和缺乏体内的某些元素的平衡所至。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抢救的过程,是很难体会其中的艰辛的。
母亲不但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而且特别注重孩子的读书。她自己一字不识,饱尝了没有文化的痛苦,尽管自己勤劳肯干,最艰难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身影,母亲在那个大兴水利的年代,曾领着全村男女在“高关”水库一干就是两年。她一心为集体着想,凭着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也干到了村妇联主任的职务。但是由于缺少文化错失了许多使自己成为一名国家**的机会。于是她就寄希望于孩子。她让五个孩子全部都上学读书,而且都顺利的走上了工作岗位。大姐在银行工作;二姐虽没有正式工作,但她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我在一所高中任教;弟弟在北京工作;妹妹也在银行工作。其中母亲在我的身上倾注的心血最多,为了能让我顺利完成学业,她吃的苦是我无法用文字来表述的。我当时读了二年初中、二年高中,由于家离学校有十余里路,我每天需五点钟起床,才能按时到校上课。为了不影响我的休息,母亲总要在四点半之前起床,为我做饭,饭做好以后,再喊我起床吃饭。当时我才十二岁,母亲担心我路上怕,又把我送到学校。四年时间,1440多个早晨,母亲天天如此。当时家里很穷,既无钟,更无手表,母亲靠听鸡叫,看星星、月亮掌握时间,有时没有月亮、星星,又怕我迟到,很多时间是把我送到学校还没有天亮,然后再回家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我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没有母亲的付出,我就不能完成学业,更不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后来我们姊妹5人,先后长大成人、成家,母亲又分别惦记着我们每个人的家庭、孩子,起初是大姐,后来是二姐,再后来又是我和弟妹。大姐的孩子她照顾过,二姐的孩子她抚养过,我的孩子更是母亲一手养育长大……一九八七年我在一所乡村初中任教,我的大孩子六岁了,为了让孩子上学,母亲把孩子送到我身边,她来不及在我那儿吃一顿饭就准备回家劳动,可孩子一定要和“婆婆”一起回去,在地上打滚也不肯留下,我的母亲流着泪水,为了孩子能上学、读书,忍着痛苦把孩子留在了我们的身边上学。
一九九二年,我因工作关系调入杨岭高中任教,又因我爱人在外地工作,母亲为了不影响我的工作和我的孩子们读书,放下家里的农活,丢下年迈的父亲,用自己体弱多病的身子,扛起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重担。由于我有三个孩子,为了节约,母亲给我们种菜、寻煤渣,为了赚几个零用钱给孩子吃零食,母亲还在晚上卖过冰棒。
母亲的生活很简朴,很少添置新衣,有时大姐给她添置一点新衣服,她总要推辞,总是放着舍不得穿。对孩子的生活她却是无微不至,尽量满足。有菜她总是先满足孩子们和我吃,有时自己想喝一点酒“润一润”自己的老骨头,总是用我们吃剩的一点残菜下酒,毫无怨言。我也曾于1996—2004年当过八年中学校长,母亲从不认为儿子现在有“一官半职”,而对儿子提出过生活享受方面的要求。现在想起这些我的内心很是难过。
母亲活着的时候,总是希望我的孩子好好读书,有出息,总是惦记着我的负担重,总是怕增加了我的负担。在我的孩子分别上高中一、二、三年级时,也是我最困难的时候,她非要回家种田不可,这时也是我母亲身体最差的时候,连走路都感到非常困难。有一次,我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对我说:“中元,你好好把孩子抚养成人,你负担重,不要让孩子失学,不要管我。”谁知这话竟成了母亲的遗训。母亲为了不连累我,*不治,也不愿治,选择了*地离开我们,这也是让我们无法弥补的遗憾。
母亲,今年清明节我和您的大孙子给您上坟的时候,您的大孙子说:“婆婆,最喜欢我了,要是婆婆还活着该多好哇。”我当时泪水一涌而出,不能说话。母亲,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多了,不愁吃的,孩子们也即将顺利地完成学业了,每当我坐在丰盛的桌上喝酒吃饭时,总是浮现出您当初一点残菜,一点烈酒喝酒的音容,我总是有无尽的遗憾。
母亲,我们都想您…………
2、母亲的怀抱里作文
香港离开中国的岁月是多么漫长啊,整整有一百五十年的时间。它在1997年7月1日零点,在经历了百年沧桑与艰苦后,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而那之前的最后一分钟,是最令人激动的时候,课文作者描写就是这个场面。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文章的第三节,作者在其中作了许多对屈辱往事的回忆:林则徐虎门销烟、清*所签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通过对香港屈辱史的回忆与描述,来反映出了那时香港的人民群众一颗期盼、火热的、激动的心。是啊,他们怎能不激动、不期盼呢?香港就像一个与母亲分别了一百多年的游子,久久不能归来,而现在这游子终于回来了,终于要回到母亲的怀抱里了,这也使全中国的人民无比激动!
香港,它被英国占领了一百五十年,这都源自于什么呢?那就是*的*无能、国家的不兴旺与不发达。中国土地肥沃、历史悠久、物产富饶,香港更是一颗耀眼明亮的“东方明珠”,但那时中国还很落后,中国的科技远远比不上其他国家。所以,香港才会被占领。而它的归来也并非没有原因。在那时,中国已经开始变得兴旺了,在人民们的艰苦努力下,中国富强了!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不都预示着中国的富强吗?中国的富强,中国的兴旺,才换来了香港这个游子的回归。中国,它就像一头沉睡的巨狮,以前,它还在沉睡着,久不愿醒;而现在,东亚睡狮苏醒了。它的吼声将使全世界为之震憾!
在那最后的一分钟里,香港回归了,游子归来了,中国富强了,沉睡了百年的东亚雄狮苏醒了。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努力,都会使每个中国人而心潮澎湃!
3、母亲过年话粮本原创散文
一大家老小在兴致勃勃地享受着丰盛的年饭,年迈的母亲悉悉索索地摸出一堆旧物,其中最为打眼的是已泛*粮本。小一辈不知是何物,母亲摩挲着它,讲起了我们姐弟仨和父母这两代人所熬过的艰苦岁月,当年凭本购粮物的情景仿佛又在眼前重现。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质短缺,城镇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凭计划供应。虽然父亲是国家**,母亲在中学教书,经济上比一般人家稍宽松,但这并不意味着定额上有特殊。
我清楚地记得每个大人每月的粮食定额为二十七斤,小孩子的是十二斤,隔几年拿着户口本核定后再作调整。那时我和弟弟已是“小大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胃口特别好,家里的口粮定额好像不够用。于是,父亲总是找机会,偷偷地在集市买些高价大米和面粉。后来,母亲又找到一个好出路,与父亲山村老家的亲戚走动起来,让他们不定期地送些自产的新米和杂粮,还有“挤”出来的菜油和花生油,我们再用节省的布票、肥皂票、火柴票等,有时是现金表示感谢。这样一来,我家粮本上的定额有些结余,母亲就找门路兑换成“金贵”的全国粮票,还周济熟识家大口阔的邻居。譬如,左边隔壁的二婶家有六个孩子,其中四个男孩子很能吃,而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刚子和柱子,彼此是好伙伴,有时在我家疯玩,捱到饭点。母亲懂这些小家伙的意思,也不戳穿,多摆两双筷子,让他们放开肚皮吃。最后弄得这两小子不跟二婶亲,亲热地叫我妈为“干妈”。
每月米厂开仓放粮是小县城的一大盛事。为数不多的居民区粮油店前人头攒动,人们推着小车,挎着篮子、提着空袋子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排起了长队。排在前面的或许能买到新米,刚到的豆油或筒子面,后面的则可能是糙米或菜油,或存放很久的面粉。场面既壮观又杂乱,有时还要调派民警维持秩序。那会男女老少揣着命根子——粮本,伸长脖子向前张望,祈祷自家能摊上好运气。营业员个个都铁面无私,丝毫没有通融余地,发完货,在粮本上作记录盖章,即使偶有结余也不流转到次月。普通百姓再艰难,借钱也要把定额用完,然后在场外“小黑市”里,或向亲朋好友“赠送”定额;或原价转让。穷帮穷,一起度难关。
有一年春节前,上级特别开恩,凭粮本额外向每户居民提供数斤花生油、糍粑、上等面粉、鲜鱼和鲜肉或排骨,这时粮本具有最高“含金量”,老百姓真切地过了一个丰盛的春节。
就是从那年起,国家开始搞活经济,物质供应逐渐丰盛起来,家庭主妇们再也不为过春节发愁。当国家宣布弃用粮本等票证后,母亲刚开始还不相信,疑虑犹存,直到拿着钱,从容地逛集市,按需按量*各种生活必需品时,她老人家这才把没用完的票证珍藏起来。
已是耄耋老者的父母和我们这一代人感受到那粮本沉甸甸的分量,泛*页面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和不易。抚今追昔,我们教育下一辈人要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撸起袖子大干实干巧干,用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砥砺前行,去实现富国强民的伟大的中国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35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