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21:18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

《山中问答》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是一首古绝,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

⑴余:我,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栖:居住。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⑵自闲:悠闲自得。闲:安然,泰然。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五:“*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⑶“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山有小口。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庄子·知北游》:“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⑷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别:另外。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抑知厚地之下,别有天地也。”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白话译文】

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

【创作背景】

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碧山桃花岩。此诗当作于李白在碧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俗人的疑问,就是李白为何要隐居。可是他的隐居,却实在不容易说得那么清楚,使得俗人能够明白;而且这样的事,对俗人不便说,也无必要说起,所以他就“笑而不答。”李白所以隐居,是有意造就声誉,好取得有力的人的推荐,更便捷地走上仕宦的道路。他真诚地爱好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他的隐居,可不是遁世,而是想要等待时机到来,就做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事业。及到功业既成,就飘然引退,“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隐居的思想是这样复杂而且充满矛盾,他难以跟俗人说明白。这里“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笑而不答心自闲”,李白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闲的,神态有些悠然自得。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这两句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李白《夜下征虏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别有天地非人间”,其言外之意是,碧山桃花源别有天地,妙趣无穷,他就爱在这山中隐居。诗人在前面对俗人的疑问“笑而不答”’在这里才作出了巧妙的回答。“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里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

这首诗完全是口头语,很朴素,像行云流水似的,流畅自然,浑然天成。如李白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后两句意境甚美,构思很巧妙,更使全诗为之增色。

拓展阅读

1、与史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

《千家题又作:题北榭碑

武汉别名“江城”即来自“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

落梅花:笛曲有“梅花落”

[注释](1)郎:官名。黄鹤楼:近在湖北武昌的长江边上。(2)迁客:流迁或被贬到外地的*。(3)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梅花:指“梅花落”。为笛曲曲牌名。

[译文]一旦成为被贬的*,在去长沙的途,西望长安,那里在也没有家了,此时的心情是何等地痛苦。一日与史郎在黄鹤楼上对饮,忽然听到一阵阵笛声,笛子吹的是“梅花落”,江城五月,正是初夏暖热季节,可一听到凄凉的笛声,顿感有一股寒意袭来,就象置身与梅花飘落的冬季一般。

这是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也因永王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之意。但*上的打击,并没使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论家所说的“通感”。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直解》评此“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有焉。”(《唐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阎昭典)

2、《

荆溪石出,天寒红叶稀。

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名师翻译:

薄雾散尽。荆溪如一块越扯越长的银飘带,向远淡淡隐去。水很薄、很清,涓涓细流轻轻弹奏着石头的琴键,一路吟唱,蜿蜒而出。

冬蹑手蹑脚的来了。这位顽皮的孩子,用寒风的十指收集秋天张贴在树上的五颜六色的卡片,然后,又毫不怜惜地甩在地上。

几片枫叶躲过了它冷冷的视线,竟勇敢地昂起红朴朴的脸,如长夜里的火把,顿时照亮了整个季节。人为她们大胆的举动一阵惊喜,心盛满了温暖和激动。

路似有似无,在青葱蓊郁的苍松翠柏躲躲闪闪。阳光企图伸长手指溜进来,最后仍让一层一层的叶片挡住了去路。

空明的色苍翠欲滴。这秦岭的初冬呵,尽管无雨,却被满眼的绿色打湿了目光和衣裳,以及心灵深处的那个静谧的梦。

这首小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景色。

首句写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的上游一段。路往往傍着溪流,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苍翠的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色给人的意感受。同样写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3、汤式《醉高歌带红绣鞋•客题壁》阅读案及

落花天红雨纷纷,芳草地苍烟衮衮。杜鹃啼血清明近,单注着离人断魂。深巷静,凄凉成阵;小楼空,寂寞为邻。吟对青灯几黄昏?无家常在客,有酒不论文,更想甚“江东日暮云”!

注:江东日暮云:出自杜甫的《春日忆》,的最后四句是:“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红雨:指落花。

单注:只关注之意。

请简要“落花天红雨纷纷,芳草地苍烟衮衮”。

参***:①使用了叠词。用“纷纷”描摹落花之多,用“衮衮”描写烟雾缭绕。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红雨纷纷”比喻“落花”,表现落花的多而纷乱状态。③两句描写了纷纭繁乱的春景,以此表达作者客居他乡的悲凉情怀。

:本题考查鉴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句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题:①使用的表现手法;②描写的景物的特点;③表达的作者情感。从题目的“客”可以看出作者客居他乡,因为羁旅之思,所以笔下的景色都体现出纷乱的状态——落红如雨,纷纷扰扰,草地之上,烟雾滚滚。这种纷乱的状态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烦乱、悲凉等。

[参考译文]

落花有如红雨纷纷扬扬,芳草地上迷漫着苍烟。在杜鹃的啼叫声已近清明时节,这一切仿佛专为离人而设令人断魂。深巷阒静,一片凄凉;小楼虚空,与寂寞为邻。在青灯下吟育文挨过一个个黄昏。离家在外,常年为客,纵然不酒也无心与人论文,还想什么远方的友人!

这首小令,描写羁旅之愁,颇有特色。清明时节的良辰美景呈现到作者眼里竟然变成了一片纷纭烦乱,阳春烟景竟然无异于漫天尘埃,这正是伤心离人眼之景。结句更是奇警之笔。杜甫《春日忆》后四句说:“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这支曲子完全针对杜作翻案文章,有酒只用来浇愁,不能助论文之兴,非但如此,在百无聊赖的心境下,甚至连亲朋友人的思念也荡然无存了。此曲一反对艳阳春景的赞美,一反对把酒论文的向往,正是它的新意之所在。

点击查看更多《山中问答》李白古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24194.html

热门阅读

  1. 《骆驼祥子》读后感初中作文3000字
  2.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工作计划范文
  3. 搞笑的小品剧本《宠物见面会》
  4. 新形势下灵璧县农机化发展探讨论文
  5. 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结报告范文
  6. 大年三十除夕拜年祝福语
  7. 人生最美心静如水散文
  8. 小学校长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9. 课文《好汉查理》教案
  10. 201年鸡年简短祝福语大全
  11.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阅读题答案和赏析
  12. 经典寓言故事造父学驾车
  13. 读《细讲弟子规》有感范文
  14. 关于读书的诗词
  15. 个人述职报工作告优秀范文
  16. 梅开二度成语解释及造句
  17. 端午节的诗句带译文
  18. 《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的优秀教案范文
  19. 我做西红柿炒鸡蛋随笔
  20. 2015经典感悟人生的句子
  21. 字励志对联大全
  22. 寒假的学习计划模板
  23. 猴年公司拜年祝福语
  24. 有关友情的感恩节祝福语分享
  25. 幼儿园圣诞节祝福语精选
  26. 搞笑穿越小品剧本《团队精神》
  27. 除夕送给家人的祝福语精选
  28. 吃年夜饭作文600字
  29. 《浙江潮》教案设计
  30. 精彩瞬间初三作文
  31. 3植树造林宣传标语
  32. 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学现状及教改措施论文
  33. 最美不过纳兰诗词
  34. 劳务承包合同样本
  35. 个人自荐书格式及范文
  36. 世界名人童年故事
  37. 《老屋》的经典散文
  38. 蒋小芸洗手帕教案设计
  39. 201看春节晚会的作文
  40. 森林报冬的读后感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31 03:58:04
本页面最近被 653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河南,TA在页面停留了 113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