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寓言故事
螃蟹、猫头鹰和蝙蝠(行动的寓言故事)
螃蟹、猫头鹰和蝙蝠去上恶习补习班。数年过后,它们都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螃蟹仍横行,猫头鹰仍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仍倒悬。
【心理点评】
这是黄永玉大师的一个寓言故事,它的寓意很简单:行动比知识重要。
用到心理健康中,这个寓言也发人深省。
心理学的知识堪称博大精深。但是,再多再好的心理学知识也不能自动帮助一个人变得更健康。其实,我知道的一些学过多年心理学的人士,他们学心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治自己,但学了这么多年以后,他们的问题依旧。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身体力行,那样知识就只是遥远的知识,知识并没有化成他们自己的生命体验。
我的一个喜欢心理学的朋友,曾被多名心理学人士认为不敏感,不适合学心理学。但事实证明,这种揣测并不正确。他是不够敏感,但他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知道一个好知识,就立即在自己的生命中去执行。这样一来,那些遥远的知识就变成了真切的生命体验,他不必“懂”太多,就可以帮助自己,并帮助很多人。
如果说,高敏感度是一种天才素质,那么高行动力是更重要的天才素质。
这个寓言还可以引申出另一种含义:不要太指望神秘的心理*的魔力。最重要的力量永远在你自己的身上,奥秘的知识、玄妙的潜能开发、炫目的成功学等等,都远不如你自己身上已有的力量重要。我们习惯去外面寻找答案,去别人那里寻找力量,结果忘记了力量就在自己身上。
切记:别人的知识不能自动地拯救你。
如果一些连珠的妙语打动了你,如果一些文字或新信条启发了你。那么,这些别人的文字和经验都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你把你以为好的知识真正运用到你自己的生命中去。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这句话,我一直认为是最重要的:
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孩子在为谁而玩(动机的寓言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心理点评】你在为谁而“玩”
这个寓言是苹果树寓言的更深一层的答案:苹果树为什么会自断经脉,因为它不是为自己而“玩”。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工资、奖金等各种各样的外部奖励?
如将外部评价当作参考坐标,我们的情绪就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外部因素我们控制不了,它很容易偏离我们的内部期望,让我们不满,让我们牢**满腹。不满和牢**等负性情绪让我们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外部评价体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欢控制他。父母太喜欢使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初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评价。上学时,他忘记了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他又忘记了工作的原初动机———成长的快乐,上司的评价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乐和痛苦的源头。
切记:外部评价系统经常是一种家族遗传,但你完全可以打破它,从现在开始培育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让学习和工作变成“为自己而玩”。
关于逃避的寓言故事:小猫逃开影子的招数
“影子真讨厌!”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摆脱它。”
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汤姆和托比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它们就会看到令它们抓狂的自己的影子。
不过,汤姆和托比最后终于都找到了各自的解决办法。汤姆的方法是,永远闭着眼睛。托比的办法则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
【心理点评】
这个寓言说明,一个小的心理问题是如何变成更大的心理问题的。
可以说,一切心理问题都源自对事实的扭曲。什么事实呢?主要就是那些令我们痛苦的负性事件。
因为痛苦的体验,我们不愿意去面对这个负性事件。但是,一旦发生过,这样的负性事件就注定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能做的,最多不过是将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就是所谓的忘记。
但是,它们在潜意识中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并且,哪怕我们对事实遗忘得再厉害,这些事实所伴随的痛苦仍然会袭击我们,让我们莫名其妙地伤心难过,而且无法抑制。这种疼痛让我们进一步努力去逃避。
发展到最后,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这两个:要么,我们像小猫汤姆一样,彻底扭曲自己的体验,对生命中所有重要的负性事实都视而不见;要么,我们像小猫托比一样,干脆投靠痛苦,把自己的所有事情都搞得非常糟糕,既然一切都那么糟糕,那个让自己最伤心的原初事件就不是那么疼了。
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李凌说,99%的*者有过痛苦的遭遇。他们之所以*,是为了让自己逃避这些痛苦。这就像是躲进阴影里,痛苦的事实是一个魔鬼,为了躲避这个魔鬼,干脆把自己卖给更大的魔鬼。
还有很多酗酒的成人,他们有过一个酗酒而暴虐的老爸,挨过老爸的不少折磨。为了忘记这个痛苦,他们学会了同样的方法。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错误方法外,我们人类还发明了无数种形形色色的方法去逃避痛苦,弗洛伊德将这些方式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太痛苦的时候,这些防御机制是必要的,但糟糕的是,如果心理防御机制对事实扭曲得太厉害,它会带出更多的心理问题,譬如强迫症、社交焦虑症、多重人格,甚至精神分裂症等。
真正抵达健康的方法只有一个———直面痛苦。直面痛苦的人会从痛苦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们最终会变成当事人的生命财富。
切记: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人生的财富。
一个最重要的心理规律是,无论多么痛苦的事情,你都是逃不掉的。你只能去勇敢地面对它,化解它,超越它,最后和它达成和解。如果你自己暂时缺乏力量,你可以寻找帮助,寻找亲友的帮助,或寻找专业的帮助,让你信任的人陪着你一起去面对这些痛苦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是最孤独的人,但当他面对这个事实并化解后,他成了真正的人际关系大师;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有一个暴虐而酗酒的继父和一个糟糕的母亲,但当他挑战这个事实并最终从心中原谅了父母后,他成了*这方面问题的专家;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曾是严重的神经症患者,但他通过挑战这个事实并最终发明出了森田疗法……他们生命中最痛苦的事实最后都变成了他们最重要的财富。你,一样也可以做到。
关于亲密的寓言故事:独一无二的玫瑰
小王子有一个小小的星球,星球上忽然绽放了一朵娇艳的玫瑰花。以前,这个星球上只有一些无名的小花,小王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花,他爱上这朵玫瑰,细心地呵护她。
那一段日子,他以为,这是一朵人世间唯一的花,只有他的星球上才有,其他的地方都不存在。
然而,等他来到地球上,发现仅仅一个花园里就有5000朵完全一样的这种花朵。这时,他才知道,他有的只是一朵普通的花。
一开始,这个发现,让小王子非常伤心。但最后,小王子明白,尽管世界上有无数朵玫瑰花,但他的星球上那朵,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因为那朵玫瑰花,他浇灌过,给她罩过花罩,用屏风保护过,除过她身上的毛虫,还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聆听过她的沉默……一句话,他驯服了她,她也驯服了他,她是他独一无二的玫瑰。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一只被小王子驯服的狐狸对他说。
【心理点评】
这是法国名著《小王子》中一个有名的寓言故事,我曾读过十数遍,但仍然是直到2005年才明白这一点。
面对着5000朵玫瑰花,小王子说:“你们很美,但你们是空虚的,没有人能为你们去死。”
只有倾注了爱,亲密关系才有意义。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流行空虚的“亲密关系”,最典型的就是因网络而泛滥的一夜情。
我们急着去拥有。仿佛是,每多拥有过一朵玫瑰,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多了一分。网络时代,拥有过数十名情人,已不再是太罕见的事情。但我所了解的这些**者,没有一个是不空虚的。他们并不享受关系,他们只享受征服。
“征服欲望越强的人,对于关系的亲密度越没有兴趣。”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荣玮龄说,“没有拥有前,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拉近关系的距离。但一旦拥有后,他们会迅速丧失对这个亲密关系的兴趣。征服欲望越强,丧失的速度越快。”
对于这样的人,一个玫瑰园比起一朵独一无二的玫瑰花来,更有吸引力。
然而,关系的美,正在乎两人的投入程度和被驯服程度。当两个人都自然而然地去投入,自然而然地被驯服后,关系就会变成人生养料,让一个人的生命变得更充盈、更美好。
但是,无论多么亲密。小王子仍是小王子,玫瑰仍是玫瑰,他们仍然是两个个体。如果玫瑰不让小王子旅行,或者小王子旅行时非将玫瑰花带在身上,两者一定要黏在一起,关系就不再是享受,而会变成一个累赘。
切记:一个既亲密而又相互独立的关系,胜于一千个一般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会把我们从不可救药的孤独感中拯救出来,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种救赎。
如果不曾体验过,你就无法知道这种关系的美。
成长寓言故事: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心理点评】你是不是一个已自断经脉的打工族?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现实很快敲了你几个闷棍,或许,你为单位做了大贡献没人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重视但却得不到实惠;或许……总之,你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几年过去后,你一反省,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
“老了,成熟了。”我们习惯这样自嘲。但实质是,你已停止成长了。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忘记生命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是到该结果子的时候了。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这不是金庸小说里的自断经脉。我们随时可以放弃这样做,继续走向成长之路。
切记:如果你是一个打工族,遇到了不懂管理、野蛮管理或错误管理的上司或企业文化,那么,提醒自己一下,千万不要因为激愤和满腹牢**而自断经脉。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因为你的成长永远比每个月拿多少钱重要。
拓展阅读
1、《经籍、寓言故事·伐毒掘根》原文与赏析
有守园人瞻守官园。当园中间,生一毒树。诸有男女入园游观,停息此树下者,或头痛欲裂,或腰脊疼痛,或即于树下便命终者。时守园人知为毒树,复见众人遭诸苦难,即施斧柯。柯长一丈余,遥斫毒树。未经旬日,即生如故。然彼毒树枝叶团团,树中之妙,众人见者无不欢喜。其中众生,不知忌讳,未遭此难,共往奔彼,自荫其身;影未移间,复遭苦厄。时守园人复于异日以斧往斫,树生如故,倍复殊妙。如是数斫,生生如旧。彼守园人宗族、五亲、妻息、仆使,贪乐树荫,尽取命终。其人单孑一己,昼夜愁忧,号悲而行。路遇智者,自陈酸苦,其痛万端。是时,智者告园人曰:“此众苦恼,卿自为耳!夫欲止流莫若高堰,欲伐树者当尽根原;卿所施功,但种生栽,何言伐树?汝今速往掘出根本!”
此篇选自姚秦·竺佛念所译的《出曜经》。它所宣传的*思想是:不彻底断绝“爱根”,就会坠入生、老、病、死之无尽苦海之中,永无出头之日。
佛家对“爱”的理解是:爱即贪爱、爱欲。即特指贪求财物、爱恋异性而言。《俱舍记》(唐·玄奘译)卷九曰:“贪妙资具、淫爱现行,未广追求,此位名爱。”正因为“爱”包括了“贪”、“染”两面的内容,所以被视为世俗生活得以发生而又不得解脱的最重要原因。它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有了这种本源力,人才有追求执著,有追求执著才有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有业力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佛教讲“三世轮回”、“因果*”,因此,“爱”根不除的话,那就只好永远轮回于生生死死的痛苦中。
爱是佛教“十二因缘”环节之一。十二因缘是说明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联系的,它强调十二个环节按顺序组成因果循环链条,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体,在没有获得解脱前,都依因果定律,“生生于老死,轮回于无穷”。十二因缘是生命现象的总结,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而在 “十二因缘” 中,佛教是特别强调爱欲的恶的性质和作用的。
但是,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芸芸众生因为不懂得 “诸法无常”、“万法无我” 的道理,总是执着地追求“有我”,且还要求它恒常不变。落实到具体,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爱” 的所为。
然而,“爱”却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愚昧的众生认不清它的危害。他们的贪爱所为,有时或许让他们获得了一时的利益,但他们还不知道这实际可能已伤害了别人,而且肯定已为以后的轮回而埋下了恶种,所以即使他们也想跳出苦海,但不除爱根,那是永不可能的。
在这篇寓言故事中,作者巧妙地把爱用“毒树”来比之。所有男女只要一入园,在毒树下停息,就会或头痛,或腰脊痛,或命终死去。这也就喻众生只要有了贪爱之意,就会受害。守园人虽知是毒树,也想为众生解除苦难,但他却不知如何解除这种苦难的真正可行的方法。他砍去了毒树,但树复生长,而且愈长愈盛,反而遭引了更多的人,也就反而害了更多的人,因为大家都被其 “树中之妙”所迷惑了。守园人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所在,还在辛辛苦苦地“以斧往斫”,结果只是“如是数斫,生生如旧”,因为他的所为等于给毒树修理枝叶,如此,他的所有的亲人、亲戚朋友等都因贪图树荫,命终死去。剩下他孤身一人,他忧愁、悲痛,但仍不知真正的原因。最后碰到一位有大智慧的人,才知所有的苦恼,都是自己造成的,只有彻底掘除毒树的根,才是除毒消灾的根本方法。释迦牟尼佛为大众讲完了这个故事,用四句偈语作了总结: “伐树不尽根,虽伐复犹生;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他正是用 “伐树不尽根,虽伐复犹生” 的事实来说明人身与此无异,爱根深固,危害极大,不彻底掘出此毒根者,枝流不断,就会在生老病死苦海中,没彼生此,没此生彼、如此轮回流转,永无休止之日。这样,不仅是自己将在无尽的苦海中受煎熬,还会使别人受害。
这个生动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任何东西都要认清其实质,不能只被其美丽的外表所迷惑。(二) 要除去某种有害的东西,一定要从根本上着手。换用一句最通俗的话就是“斩草除根”。这个启示无论在古代社会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
这一篇的文字所阐明的道理在最后: 欲止流莫若高堰,欲伐树者当尽根原。而这切实重要的哲理,却是通过一个文字优美、形象生动的故事反映出来的。故事中的每个人,每种物都是有所比的。把抽象的道理蕴含在具体的事物之中,这是佛经譬喻故事的最大的特色。人们读完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也接受了一个深刻、有意义的道理。
2、寓言故事欣赏:小松鼠救小兔子
森林里住着很多很多的小动物。
一天,小兔帮助兔妈妈去采蘑菇,它一边唱歌一边跳着舞在采蘑菇,一不小心掉到了一个很大的枯井里了,它在里面拼命地叫着:“救命啊!救命啊!”过了一会儿,小松鼠听见了,就飞快的跑到枯井边问:“里面是谁啊?”小兔子哭着回答:“我是小兔子,我在采蘑菇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掉到这个枯井里了。”小松鼠就说:“我来救你吧!”小松鼠拿来一根绳放到了下面,小兔子就顺着绳子爬了上来,小兔子就说:“我的篮子还在下面呢!”小松鼠就说:“好吧,我就把你的篮子钩上来吧!”小松鼠拿出一根很长很长的钩子,放下去就把篮子钩上来,小兔子就说:“谢谢你小松鼠!”小松鼠说:“不用谢,我带你回家吧。”它们会到家里,兔妈妈说:“小松鼠你真乐于助人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乐于助人,就会得到别人的表扬。
森林里住着很多很多的小动物。
一天,小兔帮助兔妈妈去采蘑菇,它一边唱歌一边跳着舞在采蘑菇,一不小心掉到了一个很大的枯井里了,它在里面拼命地叫着:“救命啊!救命啊!”
过了一会儿,小松鼠听见了,就飞快的跑到枯井边问:“里面是谁啊?”小兔子哭着回答:“我是小兔子,我在采蘑菇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掉到这个枯井里了。”
小松鼠就说:“我来救你吧!”小松鼠拿来一根绳放到了下面,小兔子就顺着绳子爬了上来,小兔子就说:“我的篮子还在下面呢!”小松鼠就说:“好吧,我就把你的篮子钩上来吧!”小松鼠拿出一根很长很长的钩子,放下去就把篮子钩上来,小兔子就说:“谢谢你小松鼠!”小松鼠说:“不用谢,我带你回家吧。”它们会到家里,兔妈妈说:“小松鼠你真乐于助人呀!”
3、寓言故事欣赏:小松鼠救小兔子
森林里住着一群小动物,小松鼠和小兔子是一对要好的朋友,他们每天在一起玩耍、嬉戏。
春天,小松鼠种了一棵苹果树。喂,小兔,快来看呀!松鼠把正在睡午觉的小兔叫醒了。小兔子揉揉眼睛,慢慢地走过来,问:小松鼠,什么事啊?
小松鼠回答道:快来,你看我种的苹果树!
哇,小松鼠,它什么时候结果呀?
嗯应该是夏天吧。
一转眼,夏天到了,树上果然结出了绿*的小苹果。喂,小兔子,快来呀,快来看看。小兔子跑来一看,嫩绿的小苹果挂在树上,像一只只可爱的小绒球。小兔子问小松鼠:它什么时候可以吃啊?
到了秋天,它变红就可以吃了。小松鼠答道。
秋天,苹果变红了。小松鼠高兴得又蹦又跳,并把小兔子叫来,指着树上的红苹果,说:你看,我的苹果红了!我的苹果红了!
小兔子望着满树的红苹果说:不,这是我的苹果红了。
小松鼠不明白,苹果树是自己种的,怎么是他的呢?小兔子强词夺理:它的枝在我家屋顶上面,就是我家的。他俩为此吵个不停
后来,下了一场秋雨,树上的苹果被吹落了不少。鹿姐姐看到了,这么红的苹果,多可惜呀!鹿姐姐将它们拣了回去,做成了苹果饼。她自己也吃不完,便对小松鼠和小兔子说;快来,尝尝我的苹果饼好不好吃?
他俩奇怪地问:你的苹果从哪来的?听了鹿姐姐的叙说,又尝了她做的苹果饼,小兔子终于明白,好东西不该抢夺,而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
4、农夫与蛇续的寓言小故事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农夫与蛇续的寓言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条受伤的蛇在草地里奄奄一息,一个农夫经过,蛇恳求到说:“请你救救我吧!”
农夫瞧了瞧地上的蛇说:“我的爷爷当年就是因为救了一条可怜的蛇而被咬死,你认为我会相信你么?你这条可恶的蛇。”
受伤的蛇说:“我是一只善良的蛇,不会那样做的。”
农夫对蛇说:“我才不信你的花言巧语,等我救了你,你一样会反过来咬死我。”
说着农夫越想越生气,拿起手中的木棍将蛇打死。这一幕被躲在草丛里的小蛇看见,小蛇长大之后,想着要替妈妈报仇,将农夫的稻田全部咬断,农夫的田地没了收成,只能饿死。
农夫生气到处追捕蛇的行踪,来到蛇的家,将蛇洞捣毁,让蛇无家可回,蛇非常生气,再次来到农夫的家,将农夫的妻子孩子咬死。农夫拿着刀与蛇同归于尽,最后农夫被蛇咬死,蛇被农夫砍死。农夫和蛇不懂得放下仇恨,最终落得如此*。
【拓展内容】
一、篱笆与葡萄园
一个愚蠢的年轻人继承了父亲的家业。他砍掉葡萄园四周所有的篱笆,因为篱笆不能结葡萄。篱笆砍掉以后,人和野兽都能随意侵入葡萄园。没过多久,所有的葡萄树全都被毁坏了。那蠢家伙见到如此情景,才恍然大悟、虽然篱笆结不出一颗葡萄,但它们能保护葡萄园,它和葡萄树一样同等重要。
这故事是说,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
二、父亲与女儿
父亲有两个女儿,一个嫁了菜农,另一个嫁给了陶工。过了些日子,父亲来到菜农家里,问女儿情况如何,他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女儿说一切都很好,只是有一事须祈祷神明,那就是请求多下雨,好好地浇灌那些蔬菜。不久之后,他又来到陶工家里,问女儿过得如何。女儿说什么都不缺,只祷告一件事,请求天气晴朗,阳光充足,使陶器更快地干燥。父亲对她说道、“你望出太阳,你的妹妹却盼下雨,那么我又为谁祈求呢?”
这故事是说,那些同时想做两件截然不同的事的人,必然任何一件事都干不成。
三、马与驴子
从前,有个人赶着一匹马和一头驴子上路。路途中,驴子对马说、“你若能救我一命,就请帮我分担一点我的负担吧。”马不愿意,驴子终因精疲力竭,倒下*。于是,主人把所有的货物,包括那张驴子皮,都放在马背上。这时,马悲伤地说、“我真倒霉!我怎么会受这么大的苦呢?这全因不愿分担一点驴的负担,现在不但驮上全部的货物,还多加了一张驴皮。”
这故事说明,强者与弱者应相互帮助,共同合作,各自才能更好地生存。
四、狐狸与面具
狐狸走进演员的家里,仔细察看他所有的.家当后,发现了一个制作精巧的妖怪面具,便连忙把它拿在手里说、“喂,这是谁的头,真可惜没有脑子!”
这故事是说那身体魁伟而缺乏思想的人。
五、鹰与乌鸦
鹰从高岩直飞而下,把一只羊羔抓走了。一只乌鸦见到后,非常羡慕,很想仿效。于是,他呼啦啦地猛扑到一只公羊背上,狠命地想把他带走,然而他的脚爪却被羊毛缠住了,拔也拔不出来。尽管他不断地使劲拍打着翅膀,但仍飞不起来。
牧羊人见到后,跑过去将他一把抓住,剪去他翅膀上的羽毛。傍晚,他带着乌鸦回家,交给了他的孩子们。孩子们问这是什么鸟,他回答说,“这确确实实是乌鸦,可他自己硬要充当老鹰。”
这故事是说,仿效别人却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不仅得不到什么益处,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幸,并受世人的嘲笑。
六、口渴的鸽子
有只鸽子口渴得很难受,看见画板上画着一个水瓶,以为是真的。他立刻呼呼地猛飞过去,不料一头碰撞在画板上,折断了翅膀,摔在地上,被人轻易地捉住了。
这是说,有些人想急于得到所需的东西,一时冲动,草率从事,就会身遭不幸。
七、老狮子与狐狸
有一头年老的.狮子,已不能凭借力量去抢夺食物了,心想只能用智取的办法才能获得更多的食物。于是,他钻进一个山洞里,躺在地上假装生病,等其他小动物走过来窥探,就把他们抓住吃了。这样,不少的动物都被狮子吃掉了。狐狸识破了狮子的诡计,远远地站在洞外,问狮子身体现在如何。狮子回答说、“很不好。”反问狐狸为什么不进洞里来。狐狸说道、“如果我没发现只有进去的脚印,没有一个出来的脚印,我也许会进洞去。”
这是说,聪明的人常常能审时度势,根据迹象预见到危险,避免不幸。
八、狐狸与鹤
狐狸请鹤来吃晚饭。然而他并没有真心真意地准备什么饭菜来款待客人,仅仅只用豆子做了一点汤,并把汤倒在一个很平很平的石盘子中,鹤每喝一口汤,汤便从他的长嘴中流出来,怎么也吃不到。鹤十分气恼,狐狸却十分开心。后来,鹤回请狐狸吃晚饭,他在狐狸面前,摆了一只长颈小口的瓶子,自己很容易地把头颈**去,从容地吃到瓶里的饭菜,而狐狸却一口都尝不到。狐狸受到了应得的回报。
这是说若要他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须尊重他人;同时,告诉我们,对待那些不尊重他人的人,最好的办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九、山羊与驴
有个人饲养着山羊和驴子。主人总是给驴子喂充出国足的饲料,嫉妒心很重的山羊便对驴子说,你一会儿要推磨,一会儿又要驮沉重的货物,十分辛苦,不如装病,摔倒在地上,便可以得到休息。驴子听从了山羊的劝告,摔得遍体鳞伤。主人请来医生,为他*。医生说要将山羊的心肺熬汤作药给他喝,才可以治好。于是,主人马上杀掉山羊去为驴子治病。
这故事说,凡是策划作恶的人,将自食其果。
十、猴子与渔夫
有只猴子坐在一棵大树上,看见渔夫在河里撒网,便仔细看他们的动作。一会儿,渔夫们收起了网,吃饭去了。猴子便连忙从树上爬下来上爬下来,想要去模仿渔夫捕鱼。但他一拿起网,反把自己套住了,差一点被淹死。猴子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是活该!我没有学会撒网,还抓什么鱼呢?” 这故事说明,不要不假思索地模仿不适合自己的行为。
5、夜郎自大的寓言故事的寓意
秦汉时代,我国西南地区居住着许多部落。汉初,由于朝廷忙着平定内乱和对付北方匈奴的侵犯,没有余力顾及到遥远的西南地区,而西南的这些部落也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西南地区的这些部落都很小,他们散住在山中、林问。其中有一支名为“夜郎”的部落,就算是很大的了。
夜朗部落有个首领名叫多同。在他眼里,夜郎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了。一天,他骑马带着随从出外巡游,他们来到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多同扬鞭指着前方说:“你们看!这一望无边的疆土,都是我的,有哪一国能比它大呢?”
跟随一旁的仆从连忙献媚说:“大王您说的很对,天下还有哪一国比夜郎更大呢!”多同心里沾沾自喜。
他们又来到一大片高山前,多同仰起头,看着巍峨的高山说:“天下还找得到比这更高的山吗?”
随从连忙应和说:“当然找不到,天下哪有比夜郎的山更高的山呢!”
后来,他们来到一条江边,多同跳下马来,指着滔滔江水说:“你们看,这条江又宽又长,这是世界上最长最大的河了。”
随从们没有一个不同意的,都齐声说:“那是肯定的。我们夜郎是天下最大的国家。”
这次出游以后,夜郎国的人更加自大起来。
汉武帝时候,武帝派使者出使印度,经过夜郎国。
夜郎的首领多同从没去过中原,根本不知道中原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派人将汉朝使者请进部落帐中。多同问汉朝使者说:“汉和夜郎相比,哪个大些?”
汉使者听了多同的问话,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回答说:“夜郎和汉是完全不能相比的。汉朝的州郡就有好几十个,而夜郎的全部地盘还抵不上汉朝一个郡的地盘。你看,哪一个大呢?”
多同一听,不禁目瞪口呆,满脸羞愧。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vms.cn/articles/28768.html